桃花源记建设材料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122556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建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桃花源记建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桃花源记建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桃花源记建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桃花源记建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建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建设材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桃花源记建设材料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2、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

3、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

4、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三、课文分析四、小结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二、课前导入,作者简介三、听课文录音,初步熟悉课文四、课文分析五、本节内容小结六、作业布置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二、复习巩固,抽查作业三、课文分析四、小结五、课后练习小结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

5、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诗人介绍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人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反复朗读课文,最好能背诵,然后独立完成学案内容。一、基础字词。悉便要率妻子寻闻之遂6、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阡陌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现在已经不用只要能对自己的现在负责,那么你的未来也会为你负责!第1页共3页这个词了。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

6、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不要说,不必说。古汉语中“无”“论”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7、在文中圈画出下列美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8、找出含下列字的成语:穷怡乐尽津复病云迷若9、翻译重点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

7、晋两朝了。二、问题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局和尾声。2、用原文语句作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

8、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3、.从文中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环境优美_;_物质富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乐。能避乱,无战乱。只要能对自己的现在负责,那么你的未来也会为你负责!第2页共3页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5、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说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

9、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桃花源这种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7、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8作者在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

10、: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这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

11、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渔人可能说:现在三晋朝。秦朝以后还有汉魏,汉魏之后才三晋朝。?“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可能包括以下内容: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讲述了发现的经过,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风尚,桃花源人的生活状况,自己与桃源人的交往,并说明回来途中做了标记,请太守派人去看个究竟。只要能对自己的现在负责,那么你的未来也会为你负责!第3页共3页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二、基础词语:重点词语第一自然段:缘、鲜美、落英缤纷、异、穷第二自然段:

12、便得、舍、才、豁然开朗、俨然、属、阡陌、交通、悉、黄发垂髫第三自然段:具、要、咸、妻子、绝境、间隔、乃、无论、具言、延、不足四、五自然段:扶、向、志、诣、遂、规、未果、寻、问津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隔离,断绝来往。今义:距离。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

13、人。一词多义舍舍弃于是,就具都房子竟然详细地志作标记遂寻寻找所作的标记随即,不久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全、都三、课文主要内容故事的开端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故事的发展渔人进入桃花林故事的结局渔人离开桃源后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

14、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何以见得?(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B、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四、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