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8057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孔子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里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一个国家,不必担心财富太少每人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也不用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人们的思想不安定;只要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孔子这一句话,可以说与马克思主义异曲同工。因为不管马克思理论多深奥,到了中国,应用起来也就是一个平均二字。不管是城市工厂生产资料公有也好,农村人民公社也好,说到底

2、,还是得大家收入平均,生活水平平均,才算是人民当了家,作了主,社会才安定,人民才幸福。这也是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们至今念念不忘的追求,所谓的公有制,所谓的公平正义,在他们眼里,在他们实践中,说到底,也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和马克思都有时代局限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比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劳动时间创造价值也好,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也好,其实也不完备。同一工种同样工作两小时,尽管做出来的工件不同,按马克思说法,付出劳动都是一样的;同样一个人搞脑力劳动,都是苦思冥想一个月,劳动时间都是一样的,不论你是想出了相对论,还是想出了仇贫论,都是一样的价值,劳动时间一样嘛,所得应该一样。但

3、是究竟是工人劳动八小时应得多少?老师教书八小时应得多少?科学家劳动八小时应得多少?都只能简单地按时计工分,不能按劳动成果计工分,因为有的劳动成果太复杂,不好计算,比如比尔盖茨发明微软互联网,是多大劳动成果,这是马克思想也想不到的,这也是马克思的时代局限性。千年前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七个字,也有时代局限性,但其实用价值和马克思的理论却是一致的;千说万语,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财富平均,平均了才安心,平均了才国家安定。更重要的是,孔子不但懂平均的重要性,还觉得这样太简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又对平均社会模式作了很多补充,才有了“各安天命,上慈下孝”的教育。现在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4、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思想,这两者之间就有许多的相似,例如人性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主张具体的看人,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从人的具体的社会关系来研究人的本质,这方面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儒家在这个问题上尽管在表达方式上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完全一样,儒家重人伦,强调人不能脱离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而成其为人,程子所谓“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人无所逃于天地,亦不能逃于君臣父子之伦”,即是此意。儒家学说统治了中国人大脑几千年,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把他比成什么,都不过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国家思想,也有好几十年了,我们不知道他还要在中国呆多少

5、时间,他对中国人的影响,时间上没有儒学长,重要性上已站到和儒学一样的位置了。现在我把中国古代人的选择,和现代的人选择做个比较:儒学是人之学,马克思主义更象社会之学。儒学对人的个性修养比较关注,马克思主义把人变成社会的一个零配件,他要所有的个体,都要服从于集体;所有的个性,要服从于共性。对于个性的要求,至少在细节上远远不如儒学细。所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刘少奇的共产党的修养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个性上的一个补充。在我看来可能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人类个性的空。朱元章对文官和武将的作用,曾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他把武将比成是盖房子的人,文官比成粉饰房子的人。用我们现代话讲,就是装璜房子的人。在古代中国的历

6、史潮流之中,盖房子,也就是打天下这样的历史任务都是留给了成精的地痞,成仁的流氓、恶霸之类的人。一个纯正的儒生,儒者,所受到的教育,让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所以儒家思想,相对保守,象打天下,创立一个新政权之类的事,他们可是不敢为人之先。就是另有人创立好了,他们也念念不忘老政权,对老政权的思念行为,被理解成儒者的优良品质,忠。很容易得到新主子的表扬。和儒家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就不同于儒家学说了。马克思主义号称是一个不断革命,不断批评的学说,他们要怀疑一切,当然包括自已。至少是理论上是这样子。所以他的这个特点与保守的儒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正反面。先用儒学的保守。保守了几千年的中国人

7、,一头扎进了激进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刚开始是在水里,然后他们找到火。马克思主义和儒家都包含文化的共性,因此这二个体系之间便有了许多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有七个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历史观中的唯物论因素、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大同的社会理想。这七个方面又可归为三类:哲学世界观、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哲学世界观方面相同之处是最多的。它们都崇尚理性以理性取代宗教信仰,都否认有一个造物主存在,都强调世界的统一性,主张统一于物质,都主张宇宙是运动发展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都主张事物运动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都认为思维是物质的一种功能

8、和作用等等。在政治思想方面,说两者有相似之处更为恰当。群众路线和民本思想;任人唯贤和举贤才;社会主义和大同思想都是有相似之处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哲学类型上讲,双方都是理性主义,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在方法论上,都强调或偏重于辨证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都是经世济民的学说,二者的共同点就是务实,而务实正是它们得以为中国之主流民意接受的根本原因。世间的哲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高深晦涩,直指存在的本质,如老子的道学,如释迦牟尼的佛学,这一类哲学是指导心灵之路的,是需要慧根才能去把握和理解的,因而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同,不确切地讲,它们是贵族哲学。另一种是以经世济民为宗旨的哲

9、学,理性客观,崇尚现实,如孔子的儒学,如马克思主义,这一类哲学以现实体验为基础,符合人的直觉和实际需要,是用于指导社会实践的,因而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我亦将之称作平民哲学。我们所见所处之世界首先是物质的,人类的主体首先是平民,吃穿住行等客观需要是社会首先需要解决的,因此,人类社会为平民哲学提供了最佳切入点,而对人类社会的准确切入,也正是平民哲学之所以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西方现代的各种民主思想、人权体系,根本上也都是这样的平民哲学,其古代哲学亦有这样的分野和不同的定位和作用,此处不再赘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是以人伦体系为基础的,孔子首先从个人修为发展到家庭关

10、系,再由家庭关系发展到社会关系,最后由社会关系推理出治国理念,因此儒家思想虽然是经世济民学说,却是以伦理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其全部学说的出发点是微观的,就是一个字:人。而马克思主义则不同,马克思主义是应工人运动的实践而产生的,它从产生起,就主要用于指导社会制度之改造,无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从大处着眼,其全部学说的出发点是非常宏观的,就是一个词:阶级。因此,同是经纶之学,儒家更能贴近人的内心,马克思主义更适宜指导科学与社会实践。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相对缓

11、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建设滞后。目前队伍分别是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学的学者组成的,其中能够兼通两者的学者很少,往往自说自话,一旦涉及两者深层关系问题,只能以宏大叙事来应对,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今天,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就需要培养一支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系统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高校中不断得到加强,已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进入大学教

12、材与课堂,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充足的课时保障,各高校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队伍。这就为以儒学研究为背景的学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提出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恩格斯曾经强调读原著的重要性:“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儒学学者应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这样才能走进马克思,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努力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相关理论问题的阐释力不足

13、。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对儒学有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都是饱读儒家经典的人,有着深厚的国学背景和修养。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最初的自由主义者都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根底。他们与那些始终坚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样,深受儒学系统教育。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从儒家文化出发来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随着儒家于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知识分子的传统文化学养也逐渐薄弱,其结果是原有的共同儒学基础的缺席,加之学科分科化的发展,致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与分散于文史哲三个专业的国学学者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很多时候,往往是批评马克思主义

14、的人其实并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而批儒学的人也没有读过儒家经典。彼此的讨论常常不是对着根本的东西来,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自言自语,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沟通的平台。如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讨论与研究之进展缓慢也就难以避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绕不开儒家思想这个大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儒学的精华,如果我们不对儒学有深刻认知,那么就不能对“中国特色”作出准确的解读,而儒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底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在中国人对儒家文化认知与认同基础上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

15、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认为:不了解中国文化,只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几条原理,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只有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又精通中国历史文化,又懂得中国现实的人,才有可能将三者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培养与建立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其着眼点应主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平台,通过完整的学校国民教育体系来实现。中国周边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些地区与国家大多比较重视儒学教育,从1960年开始,韩国中

16、小学和大学就已经把儒学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1984年,新加坡把儒家伦理列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学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短板。目前,论语孟子荀子等一些儒家经典篇目选段仅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才能找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偏少,论语等重要儒学经典在高校也只是作为选修课,学生的国学知识相对贫乏,普遍缺乏儒学底蕴和人文精神。XX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儒学教学与研究的国学院。近年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起的孟子、慈孝等国学系列公开课,旨在整合全国高校、地方政府等各种优势社会资源,普及儒学知识。XX年,山东大学将国学经典研读纳入大学新生必修课。XX年,一些专家在曲阜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呼吁要恢复中华经典的系统学习,现代学校教育应吸纳儒学元素,将儒家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