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魏文侯,李,变法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6193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魏文侯,李,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材料,魏文侯,李,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材料,魏文侯,李,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材料,魏文侯,李,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材料,魏文侯,李,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魏文侯,李,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魏文侯,李,变法(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魏文侯,李,变法课时作业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1.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摘自临川先生文集依据材料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指出在变法中是如何实践的?上述理财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答案思想:反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省财;发展天下生产。实践: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

2、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注意减轻民众负担,关注民生;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重视财富创造,增加收入;放眼天下,广开生财之道。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

3、本。”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带来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中“务本”思想的区别。分别指出上述“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答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有助于人民勤劳致富和获得爵位;移风易俗,百姓富裕;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继续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区别:前者强调以农为本。后者不仅强调以农为本,更强调以民为本。商鞅的“务本”思想:促进秦国农业的发展,国家实力增强,封建制度确立。唐太宗的“务本”思想: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3.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

4、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乏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策略。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答案材料一:传统文化。材料二:变法者的心

5、智和变法策略。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材料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弱。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纲领。“使农益劝”的办法是计口授田,对每个“农夫”授田一百亩,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照李悝的计算,当时粮价是每石三十个钱。这十一之税收的是粮食或是钱,材料没有说明,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实物地租;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货币地租。材料二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

6、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摘自魏文侯问李克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目的。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产生的影响。答案目的:确立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富国强兵,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影响:促进了魏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二、世界史上的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

7、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鈞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

8、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答案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

9、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苏联通史第二卷材料二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

10、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材料三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定国是诏请回答: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据材料一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俄、日、中三国的改革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及其局限性说明了近代化发展进程的什么特点?答案基本态度:主张废除。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

11、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影响: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中国的戊戌变法尝试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未果,却传播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特点: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和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7年,一位颇有声望的德意志旅行作家冯哈克斯特豪森男爵声称俄罗斯社会永远不可能发展到像欧洲其他地方那样。一些俄国人以本国有此特色声誉为荣,并极力保持这一差别。然而统治精英们却因为俄国被西欧视为落后而颇感尴尬。?俄国感受到了欧洲经济变革模式

12、造成的无法抵挡的压力,意识到俄国不得不进入铁路的时代?必须重新组织劳动力。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在6070年代,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省、县代表由3个选民单位产生:县土地占有者、城市团体、村社代表。?选举结果是:省一级代表中,地主贵族占(转载于:写论文网:材料,魏文侯,李,变法)%,商人占%,农民占%,其他占%。在县一级,地主贵族占%,教士占%,商人占%,农民占%,其他占3%。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结合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与西欧社会的根本“差别”。为了应对欧洲经济变革模式所造成的“压力”,俄国是如何“重新组织劳动力”的?据材料二概括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特点。此类机构

13、的建立对俄国有何积极影响?答案差别:俄国是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西欧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应对:废除农奴制,使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加快工业革命进程。特点:涉及地区广泛;通过选举产生;分省县两级选举;权力主要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影响: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业还继续处于依附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政府的。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的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同时也给骚乱的农民提供一种职业。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据材料一,指出明治早期日本发展工商业的目的特点。材料二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

14、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看法。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你认为材料三中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答案目的:建立现代经济基础;摆脱民族危机;稳定社会秩序。特点:政府扶持。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同时,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还宣扬忠君爱国,但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又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原始社会的生活材料一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战国韩非子韩非子五蠹材料二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材料三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列子汤问【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