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汉文帝说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6045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汉文帝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材料,汉文帝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材料,汉文帝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材料,汉文帝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材料,汉文帝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汉文帝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汉文帝说(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汉文帝说七年级上册全书材料题精选一、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二、有关屈原的材料“长太息以掩梯兮,哀民生之多艰”1)选自屈原离骚2)该诗句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反映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三

2、、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代表人?答:是孟子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2)他在政治上有何主张?答: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五、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

3、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答: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六、有关勾践“卧薪尝胆”的材料材料: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1)这副对联说的是古代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答:是项羽和越王勾践的故事。2)他们分别是什么历史时

4、期的人物?答:项羽是秦朝,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人。3)举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成语故事4个。答: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4)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可贵品质?答:勇敢、坚强、有毅力、意志坚强、有志气。九、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七、材料“贫苦农民900人,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界,中途遇上了大

5、雨,误期不能到达要处死,号召大家起义”1)这是哪次起义的情景描述?答:是陈胜、吴广起义。2)说出起义的时间、地点。答: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3)起义的口号是什么?答: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这次起义的作用是什么?答:作用是: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八、材料“夫农,天下之本也”1)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答:是汉文帝说的,这句话是说明农业是天下之根本。2)举例说明汉代以农业为本的做法。答:重视农田水利,治理黄河,改进农具。3)出现了什么后果?答;出现了文景之治。4)该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

6、政策?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5)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答: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为暴政而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九、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十、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这是谁说的?答;是司

7、马迁说的;2)写在什么书上?答:写在史记上。3)生活在什么朝代?答:生活在西汉。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5)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6)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7)作者曾做过什么官?答:做过太史令。8)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为什么这样评价?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这部书语言生动,写人物时栩栩如生,是一部历史学名著,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9)请简要介绍一下这部书。答: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既是伟大的历史名著,

8、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十一、材料“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1)选自谁的什么著作?答:选自王充的论衡2)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说说你的理由。答:同意。因为他用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他正确的提出,人的精神市依附于肉体的,肉体消灭了,精神就不存在了,从而也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十二、材料“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是208年的赤壁之战。2)在古代历史上,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答:前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

9、战;(转载于:写论文网:材料,汉文帝说)淝水之战。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答:十三、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的意义?为什么?答: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某些相似。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借鉴的意义。如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十四、材料“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

10、“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1)这段文字出自何书?答:出自范缜的神灭论2)“神”和“形”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答:“神”即人的精神;“形”即人的肉体。表达了作者的无神论思想。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何时完成?有什么意义?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击胡,悉收河南地。”史记.匈奴列传材料中的:“胡”指的是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面对胡的进攻,秦始皇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和行动?二、“秦时的长城,是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西延伸,全长一万多里。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1、,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秦时的长城”起止点分别是什么地方?当时的皇帝是谁?在他的作为中,你认为最不可取的是什么?你认为当时有必要修长城吗?长城修好之后起到什么作用?二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阅读上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两位小队长是谁?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这一次起义有什么意义?二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读图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汉武帝时推行的何种教

12、育?怎样推行的?这种教育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当以怎样态度来对待它?答: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良部分,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消极因素。如儒家思想提倡的尊老、教贤、尊师等等,则是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的。二、论从史出“到这个时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二材料一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材料二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根据材料回答:这两

13、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基于这种认识,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举例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答:治理黄河,鼓励农具的创新,制定限制商业发展的措施。二阅读下面诗句,联系本课所学知识,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这首诗的前两句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影响?答: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特别漠北战役之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后两句又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中“一曲琵琶好”的人物,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扬?答:昭君出塞王昭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亲自要求前去和亲,她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为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得到人民的肯定与赞扬。二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战

14、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为他建造精美华丽的住宅来奖励他,他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在他死后,汉武帝为他修筑了高大坟墓,以示表彰。1.这位名将是谁?2.“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表现出他的何种品质?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你今天能否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材料所表述的历史现象?试举例加以说明。二、材料1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

15、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材料1描述的是张骞第几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二、在秦始皇陵墓里已发现的俑坑中,共有兵马陶俑8000件,战车130多辆,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的什么艺术成就?该艺术品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