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上任讲话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5842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上任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李镇西上任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李镇西上任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李镇西上任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李镇西上任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镇西上任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上任讲话(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李镇西上任讲话隆重推荐李镇西老师的一篇讲话稿称呼隆重推荐李镇西老师的一篇讲话稿称呼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演讲的话题是称呼。上周升旗仪式上,主持的同学自称“学校团委副书记”,给人感觉很别扭。当然,我知道这位同学很优秀,她的主持落落大方。只是她这样说在我看来是她主持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瑕疵。那天,唐剑鸿老师在和我聊天时说,有学生叫他“唐校助”,他感到不舒服。其实,我常常听有同学在校园里招呼“某主任”“某校助”,心里总觉得别扭。别扭在哪里呢?本来,那个老师的确是“主任”啊,

2、那个老师的确是“校助”啊!可是,这称呼用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招呼他的老师,总觉得怪怪的。为什么不称呼“老师”而要叫职务呢?背后的原因,还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中国人都习惯于叫干部的头衔,比如某局长,某校长,某科长,而且有趣的是,第一,从来都把把副职叫成正职,比如王副市长,往往叫成“王市长”,“陈校长”;第二,叫着叫着还把“长”给省略了,简称为“雷局”“胡科”“王队”之类,好像这个局这个科是他一个人似的。我曾在一个地方讲学时,听见有人管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叫“黄县”,哦,原来这个县姓黄!让人莫名其妙。如果都以叫干部职务为时尚,那对同学的称呼,是不是也可以有“某班长”“某班委”“某主席”“某书

3、记”“某部长”“某副部长”呢?若真这样,那学校则成了官场了,同学之间则应该互称“同僚”,学生干部在老师面前则应该自称“卑职”!多么可笑,更多么可怕!中国现在是共和国,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是公民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应该”。公民,就意味着拥有民主情怀和平等思想。这种民主情怀和平等思想,可以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可以体现于生活细节,比如称呼。作为理应成为现代公民的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唾弃任何具有封建色彩的官本位思想。在校园,学生之间只应该有一种正式称呼,叫“同学”一起学习;所有教育者无论他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或者是主任、校长,在同学口中也只有一种称呼,叫“老师”。“同学”和“老师”是校园最美的称呼,既平等又

4、尊重。我还听到有个别同学背后对老师直呼其名,这也不好。虽然名字本来就是给人叫的,但作为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这不是平等,而是缺乏礼貌,缺乏教养。而礼貌和教养,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顺便说一下,我来这里当校长第一天,就给老师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不要叫我“校长”,而叫“老师”,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谦虚,更不是故作谦虚,而是希望从称呼上在学校倡导一种平等意识。六年了,的确有老师一直叫我“李老师”,但很遗憾许多老师一直叫我“李校长”,还简称为“李校”我不笑都不行,人家叫“你笑”,我得笑啊!我希望以后老师和学校干部之间,都互称“老师”,这是一种真正的尊重。而且互相为师,彼此学习。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境界!

5、公民意识,从细节体现;平等观念,从称呼开始。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纠正对别人的不恰当的称呼,让“同学”“老师”的称呼成为我们学校永远的时尚!我也希望,从今天起,再没有同学叫我“李校长”,而是“李老师”。谢谢!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

6、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

7、: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好,谁能说说这个破折号的用法?好,请贾诺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我觉得是插入语。教师:插入语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呢?学生:就是插入的部分。教师:“插入的部分”?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准确的讲,我的理解是好,那位同学在下面很急切地说什么。请你大声些说。学生:我认为是表示注释。教师:哦,你认为是表示注释。同学们想想,是表示注释准确些,还是表示插入准确些?学生:注释。教师:是的,我也认为是表示

8、注释。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的思想应该飞翔起来,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提。好,你说。学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不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恩格斯要放在一块儿说。教师:这个问题你们应该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就讲过的。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你们老师讲过没有啊?学生:好像没讲过。教师:嗯,也可能是老师讲过你们又忘记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达尔文的发现的意义何在?我们人是由什么变成的?学生:猴子。教师:对,是由猴子变成的。而原来的说法是什么?是上帝创造的人。这是划时代的发现,而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有着同等重大的意义。但

9、是有区别,达尔文是对自然界的发现,而马克思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懂了吗?学生:懂了。教师:好,还有什么问题?贾诺!学生:我不太明白一个复句的划分,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一直到就是整个这一段。教师:我先问问你,你对这个段落的意思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教师: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这一段意思的?或者说大概理解,并能够对它进行说明?学生:教师:说错了也不要紧,理解多少说多少。教师:好,那么让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关于这段话,李老师先后备过三次课,都感到这段话的意思特别难懂。我以前只以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它的译文有问题,但是最近,我查阅中

10、学语文教学88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专门说了,它是个病句。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够成基础。”我们怎么读也觉得不通。是不是?好,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关于这段话的译文。当然,这段译文也不能说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们的课文要好懂一些:“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种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某些事实:”这前面的一句好懂吧?好,那么什么“事实”呢?接着往下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段话能不能理解?应该能理解。好,“因此,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11、”看,这里没有那么“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话似的,好,接着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什么构成“基础”?是“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也就是说,由“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当然,它们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么那样做得相反。”纵观这个长句,它实际上说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个好不好理解?一个人起码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讲究精神上的享受了。对不对?第二个观点理解起来可能要难一些。就是说,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

12、水平,它的一些包括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等等才会得到发展。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讲中国的民主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啊!当然,关于这第二个观点要真正解释起来,足足可以写一本书,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这么几句。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稍微明白一点了?贾诺同学,懂没懂啊?学生:差不多。教师:好,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但我觉得这个句子像课文上那样翻译,有它的好处。教师:哦?有什么“好处”?学生:您刚才提供的译文,当然很通俗,但它毕竟是个译文,里面可能掺杂了译者个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当初发表演说时,他用语究竟是怎样一

13、个导向,但是如果翻译者不追求通俗,而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直译,也许读起来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观一些。现在的译文,虽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译者的思想,这样我们读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译者的作品了。教师:好,请坐。你能发表自己不通的看法,非常可贵!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们的民族习惯,这二者应该能够巧妙地统一起来。课文上的译文我认为不符合,至少是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可能也不符合在坐各位同学的阅读习惯。至于现在的译文是不是还可以翻译得更好些,当然还可以探讨。如果这位同学今后能够从事英文翻译,希望你能够重新翻译这篇著名的演说,而且我相信你的译文一定是最漂亮的!还有啥问题?

14、没问题我可就要问你们了哦,那位同学举手了。好,你说吧!学生:我看这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这个顺序和我们平常介绍一个人生平的顺序不太一样。比如我们介绍鲁迅,我们首先介绍他是文学家,然后是革命家,最后是思想家。因为鲁迅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最大。而马克思最主要的应该是革命家、思想家,他的“革命”和“思想”是最有影响的。教师:你觉得“革命家”应该放在最前面是不是?学生:是的。我就不明白恩格斯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介绍马克思。教师:好,这个问题,是我这次备课的一个新发现。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恩格

15、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学们已经学过一遍这篇课文,应该知道:这个两个“对于”,一个指的是什么?学生:实践。教师:对,是马克思的实践。实践就是指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嘛!第二个“对于”指什么?学生:理论。教师:对,是理论,是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是他的理论贡献。这样,为了方便同学理解,请看看我这里准备的结构提纲。投影内容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1.“不可估量的损失”2.革命理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3.革命实践注重实践参加实践第三部分:论述

16、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2.实践贡献注重实践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参加实践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协会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战友:“尊敬”、“爱戴”、“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教师:这个结构提纲不一定和你们原来的概括一样,但我想大体思路是一致的。你们看,这既然是一篇悼词,它就先谈马克思的逝世,然后说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再说马克思的贡献,从理论贡献到实践贡献,最后说马克思的影响。大体思路和你们有没有分歧啊?学生:没有分歧。教师:好的。我们现在从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