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5534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7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李尔王读书报告(共10篇)李尔王读书报告面对亲情的抉择内容提要主线:年老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赞美国王,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但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住在她们的宫廷。被两女儿赶出家门

2、悲痛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李尔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地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

3、,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爱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她还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而在李尔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与里根也已经死去。李尔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斯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而李尔王中展现的则也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

4、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真实地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心得评论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被誉为“英国戏剧之父”。李尔王作为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创作与他的第二个时期。他的剧作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正所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尤其是其悲剧作品,更是不断地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的李尔王,就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从剧本的角度来看,李尔王比其它三出悲剧略逊一筹。如果不从剧本的角度来看,李尔王却完全显露了莎士比亚的力量?李尔王虽同许多剧目一样,故事开篇始于金碧

5、辉煌的王宫之中,主人公也都是有着无上地位的贵族甚至是统治者,但全剧贯穿始终也是悲剧意味最浓烈的并不是浸泡在欲望中而人性扭曲的人们如何不择手段的争权夺利,而是这些人对亲情的淡漠、利用、抛弃以至于最终的毁灭。亲情,可以说是人出生后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第一批人之间产生的情感,它是一种建立在养育基础上的感情,就是这样一种人类最为普遍和重视的情感的丧失,比起对于友情的出卖、爱情的背叛来说,则更显出强大的悲哀感,也就具有了更为强烈的悲剧色彩。而最为值得称颂的是莎士比亚将人从如何带上亲情的面具,如何在面具下生活以及最终如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撕掉面具,甚至最终丢掉人性中仅存的一点善良之心,这一系列过程具体而真实

6、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同时,在故事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逐渐被挖掘,更深刻的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亲情面前,我们究竟如何抉择,是要虚伪成善良的恶毒,还是忠言逆耳的真诚?下面我想谈一些对这个剧的心得。一、爱与利益“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一定是冰冷黑暗的。武断却不是

7、傻瓜的李尔王,当我第一次阅读剧本的时候,曾为李尔的昏庸感到不解,随着情节的深入,李尔角色的变化,我逐渐理解了他的个性成因。在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因为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因为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至少在临死之前他回归了最纯真的人性与李尔对比他的两个

8、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爱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美好的人们,这就包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知道是因为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虽然她的戏份很少,但一定是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因为善良而拥有气质的,这样的气质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好人该有好报,我本以为她可以高贵地生活在法兰

9、西国王身边,但很遗憾,这样一个女孩最终还是因为为父亲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难道善良也有错吗?也许这是悲剧中注定的吧把美好的毁灭掉。我想,李尔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不能接受的,但也许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只是我还没有看到过它的黑暗。我不知道当自己走出校园以后会面对着怎样的世界,我都希望远离谄媚和虚伪,坚守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纯真,不去做因为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许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做到这很难,但不经历谁又知道善于恶,伪与善的标准呢?但是如果非要在爱与利益之间抉择,我会向真诚的考狄利亚致敬!二、口中出蜜,心必出剑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欧洲,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

10、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黄金黄的并不全是黄金,也可能是米田恭!”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考狄利亚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小女儿考狄利亚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

11、父铺好一条后路呢?说到口蜜腹剑,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其实,话又说回来,这种伪善并不是他的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当初想要的,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

12、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这难道是他的错吗?并不完全是,只不过是别人和社会对他有所不公罢了。葛罗斯脱和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地想念他人了。史记留侯世家有言:“忠言逆耳利于行。”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考狄利亚,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

13、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所以即使在亲情面前他还是选择空洞的阿谀奉承,他还是遗弃了亲情。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

14、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所以直到最后,当李尔不再是李尔王时,他才明白阿谀奉承不是全部,亲情才是他的唯一附丽。三、亲情切勿被错误的认识和曲解从前两幕中的李尔王的许多语言可以看出:在李尔王眼中,亲情是一种付出,而任何的付出最终是需要报偿的,因此他在没有男性继承人,准备三分国土给女儿们时,用亲情作为标尺来丈量,同时也将国土作为筹码来兑换女儿们的亲情。“孩子们,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领土和

15、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以前,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这种将亲情与物质利益置于一个天平上的错误观念,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女儿们。因为他的的亲情始终是有条件的,即使是心头上的小女儿,一旦没有得到预期的回答,他也会在暴怒之下做出最残酷的惩罚。很多文章都将李尔王的做法归结到他性格的缺陷上,说他刚愎自用、专横武断、轻信他人、狂妄自大分不清忠奸善恶,但应看到,在分封国土这样一件大事上,作为一个拥有广大国土、治理国家数十年的国王,如果不是遭遇巨大的打击是不会在有忠臣劝说的情况下做出如此过激之举的。其实考狄利亚轻视李尔王的国土上的奖赏,因为她认为这是不能和亲情划等号的,尤其是她目睹了两个姐姐为了权利和国土所表现出的谄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