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71930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新中国成立计划经济是不得已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利弊专业:党史班级:XX级研究生业余班姓名:zc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就要结合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条件,正确认识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发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关系到对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历史的公允评价。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面对历

2、史与现实,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呢?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对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讨论,要历史地来看待,必须放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计划经济之所以兴起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革命,一般都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

3、经济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使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去选择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

4、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是由其内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要求决定的,因而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后的一个必经阶段。新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素,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析,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5、看,它是在当时经济发展多重约束条件下的一个现实的体制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因而比较早地认识到,建设道路也同样不能照搬外国。正是通过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人思考,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为鉴戒”,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东欧,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6、,就是这个时期探索的主题。当时毛泽东提出的许多改革性的重要思想和措施,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非是单纯从某种理论出发或照搬别国模式的结果,而主要是为了较快实现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需要。苏联和新中国在革命胜利后,面对自身经济落后的局面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都把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工业作为自己优先发展的产业,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奠定物质基础。然而,苏联和新中国当时缺少的恰恰是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资源。面对这种情况,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如果还是采取革命胜利以前的社会所采

7、取的那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办法,要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工业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来配置资源。同时,苏联连续进行的若干个五年计划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新中国不可能没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的方法也是十分自然的。但是,这一学习同样是出于自己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需要;而且在学习初始阶段,除了对重工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基本照抄外,其他方面都注意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到了“一五”建设的后期,更加强调要重视自己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起来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清醒认识

8、,采取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使新中国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即实行计划经济,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做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固然,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公有制的性质和主体地位,使中国社会经济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安排。经常、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基本平衡,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资源,真正按时间节约规律办事,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再盲目地受市场自发力量的支配。因为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够做到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集中起来,用于国家亟需的建设项

9、目上,保证了工农业生产以比旧社会高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些地方,显示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第一,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正因为我们的经济从总的方面看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所以能够取得远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第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国民经济最急需、最重要的地方,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可以科学地分析不平衡的状况和制约的因素,制定由不平衡达到相对平衡的办法,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从全局出发,集中主要力量,先发展那

10、些亟待发展而有条件发展的东西。这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可以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例如,建国初期,我们集中力量建设了“156项”工程,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增强了国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有计划地使用了财力和物力。第三,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能在生产和分配中实现各方面利益的正确结合。我们强调计划经济,并不是说现行的计划管理体制和计划工作是完美无缺的,它还有许多弊病,弊病之一就是统得过多,把那些不应纳入计划的也纳人计划了。因而,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的长时期内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把它置于计划的指导下,即把它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才能使之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11、、稳定、协调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全部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占有和支配之前,完全由社会的代表按统一的计划组织生产和进行分配是做不到的。换句话说,还不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不过,完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总会实现的。直接的条件当然是全面的全民所有制,而这又有赖于生产力的大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技术的空前提高。到那时,商品货币关系才会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也就不再受市场自发力量的驱使和支配。否认了这一点,就否认了共产主义,甚至否认了成熟或发达的社会主义。当然,这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开始到70年代末,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尤其是1956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12、社会主义改造后,计划经济体制更趋高度集中,国家通过制定指令性计划直接调控企业生产活动,对主要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分配,对消费品的主要部分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应该说,建国初期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新中国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有效地调动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短短十多年里就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如现在的几大钢铁基地、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等,多建于这一时期。尤其是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在当

13、时起码适应了新中国追求高速工业化和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需要,具有以下两个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期内无能为力的作用:一是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保证了高积累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二是在经济落后和高积累的情况从“大政府,小市场”到“小政府,大市场”以新中国经济发展为例边沁说:“社会一旦组成,政府就必然产生,它对于保持和维护社会秩序是必需的。除非产生了一些统治者所有成员都必须服从他们的命令和决定,否则人们将依然留在自然状态之中,人世间没有任何裁判者去确定他们的权利,以及纠正他们的错误。”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政府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

14、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政府服务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必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而在经济领域,社会也必然会从“大政府,小市场”转向“小政府,大市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公有制在所有制经济中占主导绝对的地位,是典型的“大政府,小市场”的“经济暴力型政府”。当时的计划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标志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主题,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

15、的附属物,高度计划指令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围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省级党政系统的领导机构,使得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和不规范的个人决策左右集体决策而引发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严重损害计划经济的政策运行;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手段。在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结构的极其

16、不合理;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完全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牟取权力、搭便车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市场经济的混乱和中国经济的停滞不前。当时的计划经济是在新中国刚成立,新政府政权不稳,国内经济严重衰退,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基础差,新政府为稳定国内形势,发展经济,巩固政权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从总体而言,计划经济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也是弊大于利的,它使百废待兴的中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在人完全无法想象的时间里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保障了民族独立的成果,捍卫了民族尊严。当时的政府用“经济暴力”手段垄断市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社科1327黄永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