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精美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030375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9.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颅ct精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头颅ct精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头颅ct精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头颅ct精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头颅ct精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颅ct精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颅ct精美课件(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颅CT,CT 基本知识,CT即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是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 CT是Hounsfield于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 CT也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由于这一贡献,Hounsfiel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1975年通过CT看到脑组织 Siretom CT Scanner (128x128),CT扫描基线,扫描基线 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 听眦线:外眼眦到耳屏上缘头 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 颅脑扫描 一般

2、以听眶下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 层距:10 mm(扫描9-11层),1. 冠状面 2. 矢状面 3. 横断面,CT扫描层面,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CT头颅扫描,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

3、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CT头颅增强扫描,极限分辨率未超过常规 X 线检查; 定位:小于 1 cm 的病灶,易漏诊; 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 不是所有脏器适合 CT 检查,空腔性脏 器(胃、肠),血管造影; CT 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乎无功 能和生化信息。,CT 特点,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 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 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

4、充。,CT 局限性,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颅前窝底部: 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 前界:蝶骨。 后界:颞骨岩部(岩骨)。 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 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颅后窝: 前缘:岩骨。 后缘:枕骨。 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 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延髓、脑桥: 位于第四脑室前。,眼球,筛窦,蝶窦,颞极,延髓,内枕骨粗隆,外耳道,颧弓,第四脑室,眼眶外侧壁,小脑溪,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鼓室,乳突气房,岩骨,桥小脑角池,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颈内动脉 (破裂孔),蝶窦层面,眼球,

5、晶状体,颞叶极部,颈内动脉,桥小脑角池,亨氏暗区,第四脑室,小脑半球,桥脑,内直肌,蝶窦顶部层面,筛窦,桥脑,小脑中脚,小脑蚓,小脑半球,第四脑室,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池,蝶窦,乙状窦,基底动脉,视神经,小脑延髓池,蝶鞍垂体层面,直回,鸡冠,桥前池,侧脑室下角,视神经管,前床突,海绵窦,鞍背,第四脑室,乳突气房,小脑半球,枕骨内嵴,桥脑,垂体窝,小脑蚓部,二、鞍上池层面,颅前窝:颞叶。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角间池)。 鞍上

6、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 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鞍上池层面,额叶直回,纵裂池,四叠体池,中脑,基底动脉,侧脑室下角,外侧裂池,大脑中动脉,枕叶,颞叶,海马,环池,鞍上池,鞍上池层面,中脑大脑脚,外侧裂池,额叶直回,四叠体池,海马,环池,枕叶,脚间池,颞叶,侧脑室下角,小脑蚓,下丘,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第三脑室下部层面,额叶,纵隔裂,侧脑室前角,第

7、三脑室,上丘,四叠体池,松果体 (钙 化),外侧裂池,枕叶,丘脑,岛叶,侧脑室后角,尾状核头,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基底核、丘脑。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脑岛)。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基本概念,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 底 节,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核,旧纹状体,新纹状体,古纹状体,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

8、、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包括: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等。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 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 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 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 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 的好发部位。,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 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9、。 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 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大脑镰,额叶,胼胝体膝部,尾状核头部,侧脑室前角,透明隔,穹窿部,丘脑,室间孔,中间帆池,脉络丛,外侧裂池,枕叶,侧脑室三角区,视辐射,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五、侧脑室体部层面,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侧脑室体部层面,颞叶,侧脑室体部,放射冠,额叶,胼胝体压部

10、,上矢状窦,枕叶,胼胝体膝部,尾状核体部,纵裂池,大脑镰,透明隔,六、侧脑室上部层面,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 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 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侧脑室顶部层面,额叶,大脑镰,枕叶,脑沟,胼胝体,侧脑室体,上矢状窦,顶叶,七、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 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 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 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半卵圆中心层面,纵裂池,半卵圆中心,额叶,扣带回,大脑镰,顶叶,上矢状窦,楔前叶,缘上回,角

11、回,八、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半卵圆区上部层面),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 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半卵圆区上部层面,大脑镰,顶叶,放射冠,上矢状窦,额叶,额中回,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前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头颅CT扫描 常见病的影像表现,脑出血CT表现,A 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 B 豆纹动脉-壳核出血 C 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 D 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 E 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 (齿状核),脑干出血,脑干出血,丘脑出血,脑室出血并铸型,小脑出血,壳核出血,A丘脑出血 B基底节

12、出血 C脑干出血 D小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额脑挫裂伤、少量蛛血,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出血,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梗死CT表现 按解剖部位分: 1.大脑梗死 (1)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 (2)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5cm。 (3)小梗死:1.6-3cm。 (4)腔隙性梗死:1.5cm一下。 (5)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死。 2.小脑梗死 3.脑干梗死,因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分脑血管阻塞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两大类。 病理改变分三期:即缺血期、梗塞期(坏死、吞噬期)和液化期(机化期): 4-6h为缺血期,

13、缺血区开始出现水肿, 12h后。细胞出现坏死,且呈进行性加重,此时梗阻部分与正常脑组织无法区分。 24h能看出病理表现: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沟变浅、闭塞,局部脑回变扁平,逐渐进展,水肿加重。,梗塞,脑梗塞( Brain infarction) (1)缺血性脑梗塞(Ischemic infarction)较常见,系供养区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坏死。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系因小的终未动脉闭塞,好发于基底节区和脑干,表现为直径小于1.0cm的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2)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因抗凝治疗后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游动并再度发生

14、栓塞,已坏死的血管因血液再通,动脉压增高致血管破裂而出血。好发皮层和基底节区。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 脑梗塞发病24h内CT可无阳性发现;12W内由于缺血性脑水肿,累及皮质和髓质,多为楔形轻度低密度区,水肿范围大时可有占位征象;23W内病灶可变为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W病灶区发生液化和疤痕形成,呈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区,邻近脑室发生牵拉扩大,脑皮层沟增宽,甚至中线结构移向患侧。,右侧基底节区腔梗,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多发腔梗,小脑梗死,左侧颈内动脉主干梗塞(大脑前、中动脉),多发脑梗塞,女64岁,因摔到昏迷,平描示右侧颞叶、顶叶大片脑梗死,治疗7天后症状无好

15、转。中心出现多处高密度影,中线左移。,CT示中心型:梗死区大,楔形分布,出血在梗死区中心,出血量大,这与动脉内栓子脱落、血管再通有关。周围水肿明显。 CT示边缘型:梗死区可大可小,出血在梗死区周边,量小,与梗死区中心坏死、继发性周边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缺血坏死造成破裂有关。周围水肿明显。,梗死后缺血区血管再通内有血液溢出,出血性梗塞,【CT表现】早期时脓肿中央由坏死组织的脓液组成,呈略低密度其外为纤维包膜层(等密度),包膜外围为反应性脑水肿(低密度)。增强扫描显示包膜环形强化。 晚期时,中央脓液和坏死组织液化(低密度),纤维包膜增厚(稍高),周围水肿减轻(低密度)。,脑脓肿abscess,右侧低密度类圆性病变,并有规则环形的高密度环,周围存在水肿区。,左侧枕部处有一中心为低密度病变,并有规则环形的高密度环,周围存在水肿区。,脑脓肿abscess,男68,虚弱,疲惫,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和盗汗,进行常规与增扫,出现环状增强病灶,并有心杂音史,诊断为亚急性细菌的心内膜炎导致多发脑脓肿,培养中发现葡萄球菌奥里斯呈阳性,平扫:类圆或条形高密度,动脉壁有钙化时,CT易显示。 增扫:均一强化,若动脉壁增厚,会出现强化环。 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时: 平扫:血栓形成的等密度区域中有一稍高密度的血液影。 增扫:原等密度强化不明显,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