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10910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班级:学号:姓名:目录XX年4月22日一前言.(2)二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刘三姐歌谣(3)简介历史传说歌谣现状2.壮族蚂虫另节(4)简介发展现状3.仫佬族依饭节(5)简介传说活动仪式发展现状4.毛南族肥套(7)简介活动三结束语(7)一前言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纷纭复杂,据说英语中就有两百多中。一般而言。文化所反映的本质是特定环境下人类群体生活的体验,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生活积淀,是过去和现在之间联系的纽带。当文化

2、的结晶以固定物质方式留存下来的时候,人们可以用博物馆的手段加以保存,以物质的方式,永久的留住过去的物质文化;而文化以非物质的方式,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在自生自灭的生态环境下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常常会随着这种文化的载体,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悄悄改变甚至消失。这种非物质文化常常体现了人类某个民族或社区的群体意识,并成为这个群体身份的证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就是保存那些通过文化多样性所体现出来

3、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具有珍贵价值的传统方式和群体意识。巴马盘阳河长寿之乡、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这些本地著名景点一到节假日便摩肩接踵,无论是常住河池的人,还是匆匆忙忙的过客,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将这些当作了广西历史的全部承载。然而与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等有形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蕴含着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和相关的自然环境发生变迁,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何挖掘、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

4、自治区文联主席潘崎建议,要加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正确处理好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他说:“挖掘的目的不是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锁在柜子里,而是为了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它的价值,人们才能自觉地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刘三姐歌谣简介“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

5、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历史传说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她的传说与歌谣文献记载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被视为神女。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

6、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她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她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7、的传颂。刘三姐歌谣的发展现状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8、和向往。2壮族蚂虫另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壮族蚂虫另节简介壮族蚂虫另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境内,因壮族把青蛙称“蚂虫另”而得名。传说掌管风雨的不是龙王,而是蚂虫另女神。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虫另,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时,这里的壮乡村寨的人们便自发到蚂虫另亭周围举行隆重热烈的蚂拐虫另歌会。蚂虫另节期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节日期间人们以祭蚂拐为主要活动,敲锣打鼓,招集四方歌友。大家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歌声遍野。活动程序一般有找蚂虫另、孝蚂虫另和葬蚂虫另三步,以跳蚂虫另舞、唱蚂虫另歌形式相伴完成,以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蚂虫另舞的

9、舞姿多模拟青蛙而为,主要动作有双腿深蹲、撑棍仰身、碎步横行、抬踏颤点等,富于生活气息,诙谐风趣。壮族蚂虫另节发展现状红水河两岸百余里的壮家村寨都盛行蚂虫另节活动,历史上曾建成过二三百座的蚂虫另亭。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蚂虫另节活动很少举行,一些蚂虫另亭在当时遭受破坏,现在遗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10、。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

11、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广西的。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二、广西民族特色文化1.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是利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广西刘三姐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纯朴自然的渔村景观与现代曼妙的声光色彩等资源优势,再现桂林秀美迷人的山光水色,特别是“白色印象的梦幻漓江、红色激情的欢乐漓江、银色画境的烟雨漓江、金色诗圣的锦绣漓江”的开创世界先河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2.壮族锦宴锦宴以广西壮乡特色风俗民情为主题,凸显广西“无处不飞歌”的歌海特质及宛转

12、灵动的舞蹈魅力,淋漓展现着一片有情有义、色彩斑斓的壮乡风情。3.侗族坐妹坐妹是侗族和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行歌坐夜,侗族“坐妹”在不同的侗族地区又分别称为又称玩山或走寨。坐妹突出三江侗族生活中节日的欢乐气氛,呈现侗族行歌坐夜、出嫁婚庆的神秘风情,并且展现芦笙、木叶、牛腿琴、琵琶的独特魅力,展示侗族服饰、芦笙踩堂、多耶舞的美轮美奂,演绎侗族大歌、木叶歌、多耶的天籁之音。4.壮族歌圩歌圩一般在节日时举行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等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规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万人小歌圩也有数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延续两三天白天唱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间举行晚上唱为夜歌圩在村中举行

13、。每当歌圩来临壮族男女青年便著盛装带上礼物从四面八方向歌场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时分或夜幕降临之际便形成对歌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对歌。有集体对歌也有二人对歌。对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农事歌花歌盘歌等等。5.壮拳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桂南龙州农式丰、钦州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茂、黄祖全等,他们都精热祖传的壮拳。壮拳与泰拳极为相似,就连所跳的拳舞都100%一样,拳法上的区别是一般不起高腿。6.瑶

14、族抛花包(云南富宁)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瑶族抛花包做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是瑶族聚居地区世代传承的体育活动,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和原创性的体育运动。通过对瑶族抛花包运动进行研究,可以充分展示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性与娱乐性。7.毛南族木面舞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8.京族唱哈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待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选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