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希特勒堡垒计划 “二战”期间,莫斯科战役是德国在地面上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标志着闪电战的终结,靠着这一战术,希特勒和他的国防军曾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正是在苏联,希特勒作出了第一个命运攸关的决定从政治层面上看,最初进攻苏联的决定大概才是所有决定中最为致命的因为现在我们的对手空前强大在无边无际的东方,我们再也无法轻松取胜了 对于这个新对手,我们有很多领导人都大大低估了一部分是出于无知,因为他们当中一些人既不了解苏联民众,也不了解苏联军队 许多指挥作战的高级军官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在西线作战,从未参加过东线的战役,他们对苏联地理因素以及苏联士兵的顽强将要带来的挑战一无所知,但却忽视了专家的警告 拿破仑曾经说过,加入军队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这当然不完全正确,拿破仑皇帝喜欢夸大其词但是一位将领的才智至少有一半是用来应付意料之外或者不可预测的情况的,而另一半则是对常识的掌握以及细致的参谋工作的,这个说法则是正确的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只有在对相关人物进行了解后才是合乎情理的,否则便难以讲通。
本部分内容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我的个人笔记和回忆1942年1月之前,我是冯?克鲁格元帅的参谋长,他负责指挥前线中部战区的第4集团军 我还可以查阅第4集团军冯?温斯科夫斯基(VonWienskowski)少校在此期间所写的战争日志,这是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但在讨论莫斯科战役之前,我觉得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战争的背景以及这一场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 希特勒与东线 1940年1月,希特勒的私人副官施蒙特(Schmundt)将军告诉了我他最近与希特勒就苏联问题的几次谈话我当时记录下了与施蒙特的谈话内容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冬天,那时候苏联还是一个友好的中立国家,希特勒对于苏联的态度可以做如下总结 1918年奥匈帝国的分裂意味着俄国的世仇以及欧洲对抗东方的传统堡垒已不复存在魏玛共和国10万人的军队也无法对俄国构成任何威胁 然而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苏联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即使在和平时期军队数量也超过100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加强军备这一切均发生在1935年德国重新武装之前,因此不能够被视为苏联对希特勒恢复征兵制的回应 那么,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到底有何目的?希特勒只有一个结论:斯大林想要征服整个欧洲。
现在德国国防军是苏联红军和欧洲之间唯一起作用的屏障,因此希特勒认为,消除来自东方的危险并将逐渐渗入欧洲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赶出欧洲是德国的使命他一直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事态发展,并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行动 正如我所说的,这便是1939年至1940年冬天希特勒的态度必须意识到的是,希特勒并非一个现实的政治家他从不将政治视为对某个明确目标清醒的追求对他来说,政治是个梦,而他这个梦想家忽视了时间、空间,也忽视了德国的有限力量以及德国在这个星球上只是一小块地方的事实 我们可以猜测,波兰战役后不久他的梦境便已被东线占据了他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梦中看到辽阔的东方领土就像几个世纪前那样,实现了现代的“日耳曼化”而他的梦里没有出现的是无尽的平原、破败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道路、巨大的沼泽和广袤的森林、散布在各处的贫困村庄,还有最重要的,坚忍顽强的苏联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只是西线的一名列兵,对于东线的战事状况一无所知 在波兰、挪威、法国和巴尔干半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后,希特勒深信自己可以像打败其他对手那样轻松打败苏联红军很多人都向他发出了警告,但希特勒对所有这些警告都置之不理 1941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东线作战的冯?伦德斯泰特元帅曾询问希特勒是否明白进攻苏联意味着什么。
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和他的总参谋长哈尔德(Halder)将军也向希特勒发出了劝告此外劝告希特勒的还有肯斯特林(Kstring)将军,他在苏联生活了数年,对苏联以及斯大林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希特勒就是不相信他们 在1940年的夏天,希特勒第一次认真计划对苏联发动进攻 他的动机有两个: 一是在苏联进攻德国前先发制人; 二是为德国过剩的人口抢得生存空间 此事只有级别非常高的政府或军队的领导人才能知晓 这一计划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德国与英国之间是否能够实现和平,对此希特勒仍然抱有希望希特勒明白,只有西线安全时,他在东线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两线作战最终都会给德国带来灾难但是当英国拒绝与纳粹德国议和、最基本的条件已不具备时,希特勒却没有放弃他在东线的冒险想法他坚定地调转船头,驾驶着这艘德国巨轮径直驶向了灾难的暗礁 他政治上的决定是在1940年秋天莫洛托夫对柏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作出的莫洛托夫提出了苏联对巴尔干和其他地区的若干要求,但这些要求都被希特勒粗暴地拒绝了尽管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合作“瓜分”了波兰,但苏德两国政府并没有实际性的接触 两国之间的关系礼貌而冷淡,并建立在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基础之上。
然而苏联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关系要更糟一年前苏联进入芬兰时英国几乎要对它宣战现在希特勒决定完成英国的未竟事业作出了这一致命的决定后,德国便已注定要输掉这场战争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 1943年初的东线形势分析及可能的战争走向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对于东线德军来讲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役之后德国就已经基本丧失了在苏联战场上取胜的可能 到了一九四三年的春天,德国在东线的军事态势急剧恶化尽管曼施坦因成功的将突入哈尔科夫的苏军驱逐出去并借此一度稳定了整个南部战局;尽管经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国的兵器和军火产量已经大幅度提升;尽管最后的补充军也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但这一切均不能挽回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的窘势经过了长达5个月的苦战之后,德军实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根本不适宜再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蔡茨勒都没有看清楚这种形势 1943年,德军实力已经大幅度减弱,而苏军的力量却相对地增长起来在兵力对比已经不利的情况下,德国人还继续实施战略进攻,当然是毫无希望的事情但是,德军如果要在兵力密度不够的情况下组织坚固的防御,也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德军如果想在东线获得较为有利的结局,仅仅是采取纯粹防御性的静态战争,还是远远不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经过了两年的战争消耗,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绵长防线那么德军此时最好的选择还是实行机动防御,采取一系列的退却行动,以便削弱进攻方面的突击力量 1943年的德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尽管训练素质普遍下降了,但是士气却依然旺盛,与此时的敌人相比德军依旧具有很大优越性,因此他们还是完全能够完成通过战役机动消耗敌军这一战略所提出的任务由于德军是在敌人领土纵深进行防御,后方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有利的地方实施顽强防御交战,在其他可能遭到苏军突破的地段,则通过从容不迫地退却,随后突然实施反突击,来削弱苏联人的进攻实力,并疲惫他们 从战略上分析,尽管德军在莫斯科和伏尔加河损失了许多精锐部队,但1943年的苏德两军兵力差距仍不算太大,这也就使得德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逼和苏联因此如果德军统帅部可以及时制定出高明的战略路线,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还远远不能肯定假设他们可以采取小心而慎重的策略,使得战略退却和战术上的进攻相结合,就可以使苏军陷入极大的混乱,从而可以更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和兵器。
而与此同时苏军那种不顾损失而强行进攻的原则也会最终使得他们自食恶果因此笔者认为德军若能于1943年在东线争取到战略上的相持, 进而迫使苏联与之签订一个类似于《布列斯特-列托夫斯克》的停战和约,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德军的战略选择 斯大林格勒的德国守军被歼灭后,德军被迫选择了战略上的退却,到了1943年的2月,他们已经加快了退却步伐,于是,苏军紧踏着德军的足迹进行追击,达到并越过了德军在1942年发起夏季攻势时的出发地区,越过了他们的原出发线随后苏军收复哈尔科夫,抵近了第聂伯河但在2月底时,南线德军在曼施坦因的率领下实施了一个反突击,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并在一段时期以内使苏军丧失了平衡1943年初的苏军正好也和1942年夏季的德军一样,向前伸展得过度了,拉长了自己的交通线,不停地跟踪追击,使补给品一时接济不上来德军则好象滚雪球一样,向着自己的基地和补给方向退去,因而使自己的力量得以恢复和加强 曼施坦因的部队于3月14日重新攻克哈尔科夫后,苏军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正在向后方败退,德军穷追不舍,一路跟踪,并开始威胁中央方面军的后方苏军最高统帅急调第21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增援,才稳住阵脚。
此时,德军因兵力有限进攻也告一段落在3月下旬,双方暂作休整,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宁静这时,双方战线态势如下:德军己撤过罗斯托夫,整个南翼战线已收口并拉直,但在库尔斯克地区,苏军形成一片向西楔入德军战线的巨大突出部它在北、西、南三面与德军保持接触库尔斯克突出部正面宽100英里,北面深150英里,南面深50英里 自此,整条战线就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状态 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虽然整个东线趋于稳定,但德国最高统帅部却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危险的战局迫使其必须面对以下两种选择: 1回缩战线,将部队进一步后退,在东线全面转入防御 2进行一些有限目的的进攻,以求削弱苏军的进攻力量 为此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计划草案:一是主动放弃顿聂茨河和米乌斯河防线,把苏军诱入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向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地区发动攻击,争取将其重创 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方案都有着各自的风险,诱敌深入固然可行,但这无意于将主动权交于苏军且之后对于敌人的主攻方向较难判断先发制人,可以取得突袭的先机,但问题是苏军在突出部的集结力量仍要超越德军,而德军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突击力量,也将难以保证战役的彻底胜利。
对此曼施坦因更倾向于第一套方案,并指出:此时德军需要采取机动作战的办法才能获得胜利,因此他建议将右翼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尔后由哈尔科夫地域实施反击,一举摧毁苏军主力 但希特勒对于曼施坦因的第一套方案,却感到难以接受,因为他对这套后攻方案的战役可行性表示怀疑,此外德国元首更担心的是德军向北顿涅茨河和亚速海一线的退却会影响到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的政治态度,最后就是这样必须放弃大片极具经济价值的工业区,这显然也是希特勒难以取舍的于是希特勒决定采纳另一套进攻的方案,他试图在苏军发动春季攻势之前就发动一次进攻,设法使苏军分散兵力并发生混乱,从而导致其力量的削弱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左右了希特勒和其他主张进攻的将领,那就是此时德军新型的豹式坦克已经研制成功并得以小批量生产,这是一种为了对付苏军T-34坦克而研制的中型坦克,装备有威力极强的KwK-42型75毫米L/70火炮此外波尔舍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研制也已相继完成显然他们认为如果将虎式、豹式等新型坦克投入到库尔斯克,即足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在东线战场上重新获得主动的地位虽然德军参谋总部对其期待颇殷,可是事实上对于这些新型武器,此时技术方面的困难还非常多,因为它们还都没有完成验收试验,更要命的是这些新型战车的月产量极低,一旦大量损失,短期内根本无法弥补。
尽管如此,德军统帅部还是让这些不成熟的武器上了战场,而不久之后德军就为这个决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43年4月德军制定了最初的作战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