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980571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验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验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验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验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研究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实验研究报告中央电教馆与美国World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报告课题名称: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研究结题报告作者:蔡涵勤邢雪枫谈放课题单位:兰州市第十一中学“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研究”实验研究报告蔡涵勤邢雪枫谈放XX年9月,我校承担了中央电化教育馆与美国WORLD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课题之一的“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研究”子课题。在总课题组的严密计划、组织、指导下,学校课题组按照教育科

2、学研究的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理论领先,通过“化整为零、聚散为整”的形式,实施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的基本策略,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各学科教学新型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进行一年,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1、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施加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蕴涵的基本规律,真正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实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

3、方式的变革。这是一种教育功能目标上的重新定位,是方向性的系统而整体的变革。其核心是从教学手段、资源、环境的变化开始,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发的教学模式的革命。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又一个崭新阶段。XX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教育将迈上信息化之路。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中的作用,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4、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增强。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改造,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新的教学模式的生长点。3、纵观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过程,尽管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审视,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还远未得到开发信息技术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功能及远程协助功能远未得到开发,大部分教学仍停

5、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层面上,体现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是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获得学习的机会与信息;缺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缺乏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施加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去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4、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并不断研制计算机软件并应用于教学。在不断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中,目前,国内外总结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模式多见于以下三种:主流形态以多

6、媒体信息组合演示为主的教学形态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并接受,是目前教师运用最为得心应手的主流形态。其主要结构流程可表现如下:典型形态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形态该形态所体现的是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开展的学习。其主要结构流程可表现如下:开放形态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形态它作为一种开放形态,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以上三种形态是对以往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主流形态下的教学,是目前教育环境下有其存在的优势,但在该教学形态所呈现的仍然是以“知识”为

7、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控制教学全过程,占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只作为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与工具,并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第二种典型形态下的教学活动,它已从单一的教师知识传授转而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并关注了对探挖结论的评价与延伸。资源共享和人机交互的动态操作是这种模式的两大优势,它也是上一种模式的进步。而第三种开放形态下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要素的基本概念或含义,利用该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开放与活动有机结合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8、,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是同步一致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这两种形态所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地指导与控制。5、现实教学实践告知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在关注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同时,关注有意识活动教学模式。一方面必须对有着较成功和成熟经验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改进,对发扬和改进我们具有优势的传统教学赋予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更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并探索活动式的教学,在“有意义的协作和探究”上做足文章。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的内容,将两类教学活动方式相互补充,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即符合当前实际需要,也体现了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就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如何对三种形态进行

9、改造,其中对第一种形态进行改造,构建能体现教师引领下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模式,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做足文章。为此,我们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研究”的课题,试图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要素之中,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各?化学实验研究报告我们初三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化学,从中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初步学会了用简单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对化学有了不少感性认识。初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和理论虽然还很肤浅,但是它为我们了解化学、建立初步的化学观念打下了基础。下面是我做的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实验名称:对二氧化碳的

10、探究实验地点:家里实验时间:XX年4月27日实验目的: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实验步骤:准备实验用品:玻璃杯、充足的二氧化碳、小蜡烛、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充足的水操作步骤:将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靠近鼻子,用手轻轻扇动。将小蜡烛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将适量的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盖上瓶盖,摇晃矿泉水瓶。观察现象:吸入二氧化碳后,鼻子感到没有气味;吸入过多会稍有不适。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的小蜡烛熄灭。摇晃水瓶后,发现水瓶有明显的变扁现象。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供给呼吸,但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它还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

11、可以用于灭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心得:通过这次简单的实验,使我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更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化学产品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当中。只有正确认识存在于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就能在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贡献,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加社会责任感,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地质中学C0909班邹明珠创造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长沙市九中“创造教育”课题组朱昌球执笔一、引言中学里开展创造教育,在我国已经运作了十多年,八十年代初在我国一些大

12、城市的中学里开始进行探索和实验,至今已形成了课程式、渗透式、活动式、结合式等四大基本模式。我校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学,初高中38个班,在校师生2千余人,由于生源质量、设备差和搬迁新址后恢复办学时间不长等原因,在长沙市属薄弱学校,为了走出办学的困境,自94年起,学校决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创造教育”教改实验。开展创造教育,我们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品质得到良好培养,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在实处;毕业会考合格率、优秀率优于实验前;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学校整体水平、社会声誉明显提高。二、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探索学习阶段:93年底:校领

13、导反复宣讲、动员;教科室编印理论资料;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组织教师讨论。明确为什么要开展创造教育。94年:引进创造教育专门人才,组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在学生中组建各种科技活动小组;教学科研活动采取“说、授、评”的形式,在不同学科举行示范课,研讨课,努力探索、不断总结创造性课堂教学和课外创造发明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定期举办讲座,学习介绍创造教育的理论和省内外开展创造教育的成功经验。明确什么才是创造教育。突破立项阶段:95年:举行全校性创造教育说课竞赛,并找到符合九中校情的实施创造教育的突破口从课外创造发明活动中来总结创造教育的规律和方法。96年:把“创造教育教改实验”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并且分学科

14、设置实验子课题29个,同时制订实验方案和计划,调整科技活动小组,学校的总课题经市专家组论证立项,并作为长沙市“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攻坚结题阶段:97年:创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创造发明基本模式。98年:完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创造发明基本模式。三、具体做法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处理教材和整体运作上,初步建立起课堂教学的“五、三、四、五”操作模式。、教学坚持五项原则:探索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延缓判断原则、个性化原则。、备课抓“三环”:备教材备教法备作业备教法是关键的一环,创造性课堂教学要优选五种教学策略:发散聚合策略辐射式(一题多变)

15、、汇聚式(一题多解)、延展式(一题多用),对比概括策略,定势打破策略,开放想象策略,创造主体与过程分析策略。、讲课抓“四步”:想说看练“想”,是动脑,即自己先思考,带着疑问来学,或围绕教师的“置疑”中心来思考。“说”,是动口,以“说”促“想”,使“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并得出一定的结果。当然这里的“说”包括老师的“说”和学生的“说”。“看”,是动眼,看黑板,观察老师的演示,自己的实验,或阅读教材。“练”,是动手,动手做作业、练习,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作业抓“五点”:巩固概念,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提高能力。开展创造发明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创造发明活动主要是抓好三项训练。一是创造思维训练:如哲理诗歌形式:展示一件器物,启发学生以哲理诗歌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其本质,培养辩证思维和联想能力;或给学生“点”、“波浪线”、“圆”等简单的图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它象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