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调研计划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980026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证调研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实证调研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实证调研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实证调研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实证调研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证调研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证调研计划(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实证调研计划如何制定调研计划一、什么是“调研计划”?所谓“调研计划”,就是关于调研活动的预先设计与规划。“关于调研活动的”要求调研计划围绕“调研活动”制定;“预先设计与规划”调研计划与调研活动的关系:“蓝图”“工程实现”。二、对于调研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预”未必“立”由于调研计划指向未来某个时期要实施的调研活动,故其可否在未来实施的调研活动中得以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即“可行性”是对于调研计划的基本要求。三、调研计划的基本结构以及主

2、要内容是什么?简言之,一份调研计划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是:做什么?调研活动的任务内容如何做?达到调研活动目的的路径、所用手段以及调研活动样式(方式、方法)四、示例(仅供参考)课题名称:网络与大学生活课题类型:专题调研调查对象:大学1-4年级本科学生大学1-4年级班主任/辅导员(待定)注:调研计划中蓝色字体部分可暂缓国际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期末研究设计姜鑫一、研究课题:政府公共政策与饥荒以1980年代非洲饥荒为例二、课题论证:课题说明:本文意图验证,政府公共政策是否是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的议题是饥荒的发生与扩大,但文章并非试图给出一个全面的解释饥荒发生的框架,只是通过案例和实证分析,探究政

3、府公共政策这一因素是否为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所谓政府的“公共政策”局限于政府所采取的针对饥荒地区和受灾人群的政策;而对饥荒则主要讨论其严重程度。这些在下文的变量说明中会有具体的阐释。课题重点本文一大重点在于破除对饥荒的许多迷思,避免因为概念混淆和习惯思维而把饥荒的理解狭义化,从而在实证分析中遗漏关键的变量而单纯关注粮食供给等因素。饥荒、饥饿与挨饿之间的歧义往往并不被广大学者所明晰,但在本文中将这些词语区别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我引用Sen的定义,饥饿指一种人体的生理状态,是一种用卡路里值来衡量的人体营养状况标准;挨饿是一种生存状态,指由于无法获得食物而导致饥饿的情况;而饥荒则是一种特定事件

4、,指由于某些原因所导致的饥饿大面积发生的灾害。之所以明确定义是本文的关键,就在于所要讨论的各种诱发饥荒的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干扰的可能,而忽视这些干扰则可能会导致我们夸大单一因素的影响。例如医疗条件:一般我们会将饥荒等同于挨饿,即归结为粮食缺乏,但是一些疾病却能导致人体即便正常量摄入饮食也会感到饥饿;另外人们也经常将饥荒的发生单纯归结于粮食不足,而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论证政策失当而非粮食供给不足也是饥荒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的首要任务在于澄清饥荒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研究方法和主要变量:本文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案例比较和计量分析。前者从微观的角度指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饥荒的发生和扩大,后

5、者从宏观检验这些因素中哪些作用更加关键并揭示其普遍性。首先我需要对过去的饥荒案例做一比较,以求得到一幅现实的饥荒发生以及政府采取救济政策的图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具体地发掘出,在饥荒之前和之中发生了哪些可能激发饥荒的因素,而比较则有助于我们发掘在不同的饥荒案例中,这些因素是否都有所体现,还是存在着或然的可能。我相信现实的观察可以破除一些“饥荒必然由某种因素导致”的迷思,也可以拓宽人们对饥荒影响因素的理解。案例比较得出的若干影响因素将在实证分析中得到检验。实证将采取计量的方法,因为计量回归能够客观地将各个混杂在一起的因素分离开来,直观地展现各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我将饥荒的严重程度

6、作为因变量,将其他从文献综述和案例比较中得出的,可能减缓或者扩大饥荒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其中政治因素为主要要考察的自变量,其他如医疗、粮产等因素则作为控制变量,用以排除干扰。具体的设计在下文会论及。学术创新和现实意义:饥荒的问题是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的,最早的饥荒记载可以上溯到人类最古老的几大文明。但是迄今为止,饥荒灾害仍然无法彻底解决,甚至对于饥荒发生的原因和政策如何发生效力学界和政策界也始终莫衷一是。在学术层面上,既往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地阐述饥荒的过程和赈灾政策绩效,或者通过比较来论证为什么某次饥荒能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系统地对饥荒的影响因素进行逐一检验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在方法上,有关饥

7、荒的论述涉及了经济制度、财政投入、公共政策等诸多学科领域,但是正如下文将会谈到的,既往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田野调查,或是具体案例的政策、绩效比较等等。而本文所采取的计量方法虽然在既往饥荒研究中也有所涉及,但主要是通过时间序列来分析一国饥荒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因为一国特有的因素而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局限性,例如不同气候条件、政权状态下的国家的经验并不能借用到他国;而用平面计量对多国进行回归,则能够找到具有相对普遍性,在不同环境中均具有指导意义的变量结果。这与时间序列的方法具有较大不同。与一般的学术研究不同,饥荒问题具有极强的实践色彩,因为其关系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但是在

8、学术界存在着几种对饥荒的不同解读,而几种方法指向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到底是哪一或哪些因素是导致饥荒的主导因素,从而可以避免在饥荒发生时浪费资源用于不必要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饥荒学者往往集中讨论哪些因素导致粮食的短缺,但这里就存在一个巨大的迷思:饥荒的发生一定肇始于粮食短缺吗?正如一些文献中指出的,在很多饥荒案例中粮食并没减产反而增加了,特别是从长周期来看人均粮食一直在稳步上升,但饥荒从没有消失的迹象。在另一些论述中学者们关注于哪些政策更加有效,但是政策对饥荒的遏制一定是积极的吗?这些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往往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因为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人们不容易从其中分辨出哪一因素起到

9、了主要作用,甚至无法看清哪些因素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而计量的方法则有助于我们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1哪些因素的影响是积极的;2其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3其影响的程度如何。而只有在认清了各个因素的实际作用,实践中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做出正确决策,将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从这一点来看,本文的方法和分析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三、文献综述和理论、方法选择:对于饥荒的解释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多种视角。这里需要说明,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是饥荒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自然科学特别是来自农业、生物技术等学科的解释不在我们的研究范畴,我们主要还是集中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综述。按照对饥荒原因的不同观点进行划

10、分,则最古老,也是最为经典的对饥荒的解释,是一种被称为FAD的理论即可获得的食物短缺导致饥荒的产生,从最早亚当斯密提出的食物短缺理论,到后来古典马尔萨斯学说所谓人口几何增长而粮食代数增长的矛盾。这种观点对饥荒的解释是:短时间,局部地区粮食产出的巨大下降会导致大范围的饥荒(BrownandEckholm,1974)。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的是印度学者阿玛蒂亚森,他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拓展了单纯以供、需为核心的饥荒研究,他提出饥荒的真正原因不是食物的绝对短缺,分配问题,即部分人群获取食物权利的丧失。而导致这种丧失的包括市场失灵、政府政策误导等等。换句话说,FAD观点关注的是CropFailure,而

11、权利观点则关注于MarketFailure。在Sen提出权利理论之后,FAD学者们修正了自己原先的观点。他们承认了Sen的理论贡献,例如Stephen和Martin都认为,Sen的观点是对FAD理论的扩展;但与此同时FAD学者仍然坚持,Sen的学说是FAD理论的一部分,所谓权利失败包括获取权利的失败和交换权利的失败,但这些都是以既有的粮食总量减少为前提的,即是以FAD为基础的。正是由于粮食短缺及其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才造成了物价飞涨,投机行为和为应对不确定而增长的需求。而在研究方法上,饥荒研究则更称得上百花齐放。主流的饥荒研究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包括古典的供需方法,或者以森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的方

12、法。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经济战略的角度探讨饥荒发生的可能,例如Wei和Tao对中国建国初期经济战略的讨论,指出大跃进所造成的贫富分化和城乡差别是后来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林毅夫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三年饥荒的解释也具有一定得参考价值,即如何设置分配和所有制机制对饥荒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以上研究成果,特别是例如贫富差距和制度安排等要素对后面的模型设计中都有所影响。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以后兴起了一种专门针对灾害预防和赈灾的“灾害经济学”,其研究重点放在灾害和经济的链状反应上,即灾害和灾害的连锁反应会导致经济链失常,而后者会催生新一环的灾害表现。这种方法对我们所要探讨的影响饥荒的社会因素有直接的帮助。

13、与此同时也有一大批学者坚持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饥荒,例如Sen的很多论述都涉及到了政治体制对饥荒的影响,他认为民主政体、媒体自由有助于促使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赈灾政策,且在防止饥荒方面有更加有效地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荒政研究是我国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不乏大量探讨政权与赈灾绩效的研究,例如肖宁对1940年代饥荒和国民政府政权的关系,分析了政权分立如何导致赈灾绩效低劣。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数学工作计划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初三教研员一、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逐步落实教研员的三个转变:研究领域从单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的研究,转变为学科课程的整体研究;研究方

14、法从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教研员个人从“个人权威式”研究,转变为“合作共同体”式研究;继续做好中学数学学科的教研,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整体性、计划性、研究性、实证性、规范性和成效性;聚焦数学课堂教学,加强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整体研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促进研究、指导、服务功能的落实。教研主题:关注课堂对话,促进数学理解。二、主要工作1.进一步落实研训一体化。研训主题:深化协同研修,促进研训一体。教研:国家课程体系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探究。采用“3+2”模式进行研训。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员要在有效教研、课程监测与评价、教育测量、教师课程教学

15、能力提升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教师队伍:高端教师。借助新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端教师的群体力量,在区域学科教育教学、教师素质提升和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等方面开展有意义的实践。依据“XX版高端教师考核要求”,高端教师为浦东新区教育的贡献率将作为重要考量。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浦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日常研训活动中,要重视“好苗子”的挖掘,见习教师也要作为培养主体对象,促齐敏使一批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一定要“在讲台上锤炼,在课程上训练,在工作中历练”,继续做好见习教师培训结业考核中的“课堂教学能力”评价工作,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拟启动职初教师“新苗杯”教学比赛。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根据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相关职责,在研训员统一组织和协调下,参与区域研训主题策划和实施、质量监测命题和研训资料编写等任务,这两支队队伍是区域学科研训的智囊团队,也是区域学科质量提升的基石。3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在评选的基础上,发挥优秀教研组的作用,交流优秀教研组的经验,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