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79687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十五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3-1976年),考点37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8年4考) 【中考说明】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一五计划”(识记) (一)背景 1.国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土地改革的完成,为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4)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2、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国际: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孤立、封锁和包围的政策;受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二)时间:19531957年 (三)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四)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 (五)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2016,17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商业 2.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

3、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改造(变革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和建设(发展生产力的“一五计划”)并举 4.兼顾工业化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成就 1.工业方面: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2.交通运输方面:1957年,武汉长

4、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兴建宝成铁路2014,21(4),(七)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八)“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原因 1.国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的“一五计划”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国际局势相对稳定 2.国内2011,21(2):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土地改革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步进行的“三大改造”,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要求;“一五计划”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国情;1954年宪法的颁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

5、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巨大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九)意义 1.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1,21(2)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16,17;2013,15 (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3)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二、“三大改造”(识记) (一)时间19531956年 (二)背景 1.国内: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恢复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农产品依然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

6、要。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开展 2.国际:受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 (三)目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四)内容 1.农业 (1)原因: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为此,国家对农业进

7、行社会主义改造 (2)目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使之满足国家工业发展的要求 (3)实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5)阶段: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6)成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1)原因 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8、分 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2)阶段: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农业生产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在我国消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

9、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六)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七)意义:1.“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3,15 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基本解决了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几千年阶级剥削的历史基本结束 4.这是我国在过渡时期创造性地开辟的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第一次为辛亥革命);我国从此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八)存在问题:在“三大

10、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九)启示 1.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个人意愿办事 【考点链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P184):洋务运动(P62)、戊戌变法(P64)、土地改革(P95)、三大改造(P98)、改革开放(P104)。,教材设问(新北师八下)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变 ,这在世界上早已出现过,但是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如此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 陈云: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1956

11、年6月18日) 陈云所说的“和平方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和平方法”? (1)和平方法:实行赎买政策。 (2)原因: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历史纵横】1.中国近现代史上促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历史事件。 (1)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我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我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2.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12、。,【拓展思考】1.“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近代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和包围政策,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 (3)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4)中国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2.“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关系。 (1)“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 (2)“三大改造”主要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展开的。“三大改造”是为“一五计划”服务的。,考点38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年1考) 【中考说

13、明】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识记) (一)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了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颁布时间:1954年9月 (三)目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四)制定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主要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14、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六)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七)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八)意义 1.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形成2014,21(3) 2.总结了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新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扩大了人民民主权利,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确立了过渡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是

15、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 5.以立法的形式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 (一)原因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特点) 3.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政治认同 (二)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

16、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三)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014,21(3) (四)法律保障: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五)概况: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目前我国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六)意义2014,21(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