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76656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邓朝霞)(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优秀教学课例的比较研究,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 邓朝霞,一、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的必要性,1、目前初中物理教师的两种典型现状,(1)学习了理论不能转化为实践(教和研两张皮),(2)关注了实践,困惑和迷茫于理念的缺失,教学水平长年在同一层次上反复(只有经验没有理论),一、优秀教学课例比较研究的必要性,2、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理论学习需要课例来支撑,教师的丰富经验需要课例来表述,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在课例研究中来提升。教师从课例研究中,不仅是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技术、策略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不断研究改进的思考习惯和专业自觉。,二、对优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品味,在品味

2、中提高,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例一,课例二,新课引入部分,话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1 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案例:电磁感应现象,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案例:电磁感应现象,问题2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情境?,1基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教学情境的资源。,案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问题2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情境?,1基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教学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

3、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2、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案例: 电压,3体现学科特点,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并且融趣、疑、难为一体,是创设思维情境的良好素材。,案例一:怒发冲冠- 静电实验,案例二:油锅取物液体的沸点,案例三:烧不掉的手绢 汽化吸热,案例四:空碗变鱼-大气压,4内含问题,案例:通过有悖常理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奇妙在于有悖“常理”,这常常会成为督促学生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创设有悖“常理”的奇妙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一

4、:物体浮沉条件的引入,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5溶入情感,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教师入境入情,则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案例一:光的折射,医学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冻死组织,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冷藏食品保鲜,1、以奇“激”趣,导入新课,案例:从“煮不死的鱼”到纸风车 探究密度与温度,话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3 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2)以情“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探究平面镜成

5、像特点的引入,(3)以疑“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对优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品味,在品味中提高,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例一,课例二,规律形成部分,话题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和规律,问题1 如何利用实验探究,打破错误的前概念,转变固有经验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任何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有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破什么?怎样破?立什么?怎样立?,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学生原有认识与科学概念和规律发生冲突时,不急于纠正学生的原有认识,而是针对这些认识与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差异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与原有认识不一致的经验,创设

6、促进学生认识转变的条件,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原有认识向科学概念和规律转变。,案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方面存在的错误前概念,(1)学生互相讨论说出已有的前概念,(2)通过探究实验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问题2 如何利用实验探究,重构学生的主体经验,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1、利用实验将学生思维步步紧逼,不断创设和解决认知“冲突”,精心设计概念和规律教学,重构学生的主体经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必须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不断地解疑。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不断地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思维相结

7、合的方法,顺利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案例一: 大气压强的存在,案例二: 大气压强的方向,案例三: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0,2、提高实验演示效果,深化概念和规律教学,巩固学生重构的主体经验,通过新异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在演示实验中简单地重复,学生会感觉乏味。演示实验要注意变化演示方式,突出演示效果,增加刺激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惊险实验,创设概念教学的物理情景。,教师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可以制造出紧张、惊险的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可以把惊险转化为强烈的兴趣。当学生想象中的实验结果会引起不良后果(损坏东西或人体)时,学生的注意力

8、会集中于实验的进行。,案例:演示惯性现象,通过有悖常理实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奇妙在于有悖“常理”,这常常会成为督促学生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创设有悖“常理”的奇妙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案例一:大气压强的引入,案例二:浇不灭的蜡烛,案例三:神奇的铁箱子,通过对比实验和多向操作,引导学生深化实验现象的理解。,分别演示条件具备和条件不具备的各种现象,称之为对比实验。对比演示可以突出实验现象的因果条件,同时消除学生可能潜在的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的心理。对比演示法可以使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把握事物的特征。,案例一:电磁感应现象,案例二:电流表的使用规则,通过

9、反证实验,强化知识理解。,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大都直接从正面去肯定结论,但如果教学中从正面得出结论后,再通过实验从反面证明结论的正确性,更增加了学生的印象,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案例二:托里拆利实验,案例三:瓶吞鸡蛋实验,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案例:将两根燃烧的火柴靠近装有液化空气的瓶口,利用演示实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案例一:盆水举缸,案例二: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案例三:有一只小虫歇在投影仪的镜头上,荧幕上的像有什么变化?,利用物理演示实验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10cm

10、,探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合理设置梯度,降低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的难度,案例:透镜对光的作用,话题三: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 课例一中课堂教学的生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机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话题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1 课例一和课例二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问题2 课堂低效的原因有哪些?,(1)对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牵强附会贴标签,在实施层面上虚化,导致“双基”目标落实不到位。 (2)重视教学方法多样,但不能优化,导致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假渗透。 (3)矫枉过正,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教师的精讲、点拨和提炼缺失,导致学生的知识系统被肢

11、解。,(4)不能恰当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导致教学管理失控,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5)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针对性 (6)课标意识淡薄,凭经验教学,要么照本宣科教教材,要么丢掉教材一味拔高。 (7)题海教学,不关注过程和方法,不关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缺失。 (8)教师教学水平的低下。,问题3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要让学生好奇 (2)要让学生惊喜 (3)要让学生感悟 (4)要让学生反思和理性思维,(5)教师要走出“唯动”的认识误区,课堂要“动静相宜” (6)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动”起来 (7)不要压缩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更不能用“讲”替代“学生的思考”,共勉:教师是生命的歌者,不仅要用技巧去唱歌,更要用生命去歌唱!,武汉市物理学科带头人 邓朝霞 武汉市江汉区物理首席教师 15327195852,谢谢各位,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