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976623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XX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县域经济”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后,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安徽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研究,借助主成分分析、基尼系数分解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安徽县域进行梯度划分,找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从量上

2、揭示安徽县域经济差异状况及成因,剖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变动的纵向研究:波动增长,阶段性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县域经济整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幅波动较大,阶段性特征明显。依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来划分,1978年至XX年,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可分为五个阶段,即1978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XX年、XXXX年,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图1:安徽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增长波动曲线图第一阶段:恢复增长期。1978年前,由于城乡之

3、间、工农业之间“剪刀差”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生产力初步释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81年到1985年,全省县域GDP年均增长%,比全省低个百分点。但财政收入增%、农业总产值增%,分别比全省平均高出和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县域经济已经逐步摆脱贫困落后和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开始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第二阶段:平稳增长期。“七五”时期,全省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民转向市民,城乡差距开始拉大,县域经济呈现低速运行的局面。这阶段,全省县域GDP年均增长仅为%,农业总产值年递增也只有%,

4、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分别减少和个百分点。第三阶段:高速增长期。尽管在1991年安徽受重灾袭击,县域经济遇挫,但后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域经济的结构。“八五”期间,增速达到顶点,全省县域GDP年均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农业总产值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与全省平均增幅相比,分别高出、和个百分点。显然,这是建国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最稳定、速度最快、效果最理想的五年“黄金期”。第四阶段:增速下滑期。“九五”期间,安徽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连续三年水旱灾害等考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回落,增速放缓。五年间,县域GDP年均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农业总产值

5、增长%。与“八五”期间相比,分别下降、和个百分点;较“九五”期间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和个百分点。第五阶段:相对滞后期。“十五”期间,相对于周边省份,安徽的县域经济处于滞后期。XX年至XX年,全省县域GDP年平均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分别比全省低和个百分点。县域GDP占全省的份额由XX年的%下降到的XX年%;县域财政收入所占份额由%下降到%。安徽县域经济现状研究:总量扩大,增长动力增强近年,安徽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1、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XX年,

6、安徽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县域人口万人,占全省%,县域平均人口万人。县域全年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较全省快个百分点。县域GDP总量占全省%。县域GDP平均规模为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与XX年相比,GDP超过60亿元县市由XX年13个增加至27个。图2:XX、XX年安徽县域GDP频数分布曲线图2、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XX年,县域财政总收入首度突破两百亿,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全省高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份额由上年的%提高到%,县域财政对全省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达%,比上年上升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亿元,比上年增长%,增幅比全省高个百分点。县域在岗

7、职工平均工资18697元,比XX年增长%。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3439元,增长%。3、经济增长动力:需求作用增大,投资增速加快。XX年,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县域外贸出口14亿美元,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总量占全省份额的%。县域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支柱作用明显。XX年,县域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比XX年增长%。县域经济明显地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工业在GD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对县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县域GDP中三

8、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安徽县域经济横向研究: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从纵向比较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呈现总体实力不强,发展程度不高,与邻近省份及周边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存在一定差距。1、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对比的差异经济规模水平低。XX年,安徽县域亿元,占全省%,比河南、湖北、山东和江苏分别低、和个百分点;县域平均GDP为亿元,比河南低亿元,比湖北低亿元,比山东低亿元,比江苏低亿元;人均创造GDP为元,相当于河南的%,湖北的%,山东的%,江苏的%。工业化程度低。XX年,安徽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县域

9、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低于河南个百分点,低于湖北个百分点,低于山东个百分点,低于江苏20个百分点;县域实现人均工业增加值元,仅相当于河南的%,湖北的%,山东的%,江苏的%。财政压力大。XX年,安徽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亿元,人均元,比河南低元,比湖北低元,比山东低411元,比江苏低1309元。消费市场不旺。XX年,安徽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人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当河南的%、湖北的%、山东的%、江苏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河南低、比湖北低元、比山东低元、比江苏低元。2、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差异从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看:XX年,全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万人,GDP亿元,第二产业增

10、加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同年,安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万人,比全国要多万人;GDP为亿元,比全国少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比全国少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比全国少亿元。从县域经济人均水平比较看:由于安徽县域人口在全国名列第三,县域人均水平就更低。XX年,全国县域人均GDP达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元,而安徽县域人均GDP仅有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元,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元、元和元。从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看。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统计,XX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平均规模:人口81.5万人,亿元,人均GDP为3596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1、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同年,安徽县域GDP平均值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GDP最高的无为县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人均GDP居全省首位的宁国市也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首位的宁国市只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的%。3、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历史上,安徽改革成为典范,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樊篱;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催生了免除农业税这一千古变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省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于全国平均水

12、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结构变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在全国的第13位退至XX年的第15位。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135元扩大到XX年的6029元,处于第28位。排在安徽之后是云南、甘肃、贵州,安徽下滑到全国“锅底”。中国社会科学院XX年6月发布首部中部蓝皮书XX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该蓝皮书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中部GDP增长速度达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和珠三角。中部蓝皮书指出,近几年,在国家大开放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和带动下,中部地

13、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与其他经济板块相比,中部地区的相对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却明显落后。其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与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呈现出落后于西部的态势。中部蓝皮书指出,安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安徽能否在中部六省率先崛起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二、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梯度划分本课题通过选取若干指标,借助数量分析方法,研究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梯度水平的差异状况,找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区域,以探求协调发展的途径。1、研究模型、指标选择。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14、及类型划分处理方法有很多,如主观权数法、层次分析法、赋权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由于划分县域经济梯度的部分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消除自变量共线性问题,使划分结果更加客观、合理,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进行梯度分区。根据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以及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我们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效益、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方面选取了以下指标:GDP总量、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7个指标反映经济综合实力;安徽萧县县域经济浅

15、析提要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后,开始进入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县域经济是带有行政区划分性质的区域经济,具有独立性,可以更好地从自身特色去发现发展的契机。本文旨在以萧县为例,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掌握萧县的经济现状及其优劣势所在,验证有关中部县域经济理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以便在其他范围加以推广。关键词:区域优势;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发展对策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一、县域经济的背景及特点县域经济的背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潜力,特色也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抓住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特色经济,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就全国而言,我国现有的2,200多个县市,其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而我国GDP总量中的%是由县域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可见,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县域经济的特点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