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风民俗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976521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民风民俗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民风民俗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民风民俗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民风民俗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民风民俗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民风民俗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民风民俗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安徽民风民俗报告学科:学号:姓名: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2、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

3、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

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

5、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三大文化圈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第三,“通变”成为

6、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现如今,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关家乡风俗习惯的报告之婚礼习俗家乡地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我不太清楚全国其他地方的婚礼习俗都是什么,就我认为,各地方的婚礼习俗应不会有太大的偏差。首先,托媒提亲。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农村的老人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情况下,当家中男,女年龄达到20几岁左右,就会有“红娘”上门为男方或者女方说媒提亲了。有时特别是男方,已经不在上学,还不到20岁,家里经济条件

7、还比较优越的,媒人也会牵线搭桥。其次,双方见面。也就是“相亲”。在经过媒人简单介绍男女双方各自的家庭背景、本人情况之后,如果双方有意愿,媒人会撮合男女双方到对方的家里见个面,一方面,让男女双方互相认识一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对方的父母及亲朋好友从表面上对男方或者女方有个感性认识。如果见面后双方及父母都没有什么大的意见,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任何一方有意见,此事就会无条件作罢。然后,男方下聘礼。也就是“定亲”。在双方自愿交往的前提下,媒人会挑选个好日子带着男方到女方家里下彩礼,并和女方父母商量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举办婚礼。一旦女方接受了男方的彩礼,就表示自己愿意与男方交往下去,两人的终身大事

8、也就此确定。紧接着就是举办婚宴了。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男方家庭则会在选定的良辰吉日举办盛大的喜宴,邀请亲朋好友以及同村的人前来喝喜酒。当然喜酒钱就要看和主家的关系了,100元是基本的了。同时,拜堂成亲、闹洞房。新娘下车时,男方还要准备一笔不小的礼金送给新娘,新郎新娘会在长辈的主持下拜堂成亲。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或是父母,最后是夫妻对拜,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之后,新郎新娘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被送入洞房。一些不安分的人开始了闹洞房的恶作剧,他们给新郎新娘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为难新郎新娘,洞房里的气氛紧张而幸福。最后,回门。我们家乡是新娘在新婚的三天后要回到娘家,俗称“回门”。之后再被接回

9、婆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此开始和婆家人一起正常生活,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就确定下来了。就我们家乡的一般水平来看,结婚的花费要在30W左右,当然也有花十几万,也有花上百万的。如果不买房,是要建新房的,家乡的绝大部分新房都会建到3层,原因是一楼是门面,二楼住人,三楼隔热。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攀比,因为周边的房子都是3层,自家房却比别人家的少一层,心里不舒服。但其实第3层完全没有必要建。因为家中是做门窗生意的,所以了解到80%的人盖完新房,都是欠债的。但是为了不比别人显得差,一直苦撑着。这样下来,建房需要20几万。很多家庭盖完房,都已没有闲钱装修,简单的刷漆后便入住了,设想把第三层的建筑费用省下

10、来用来装修,势必房子会很漂亮。但人们只追求外表的华丽,却忽视了内在的美丽。还有下聘礼1万元左右,首饰、服饰一万元左右,见面礼3000元左右,新娘下车费1万元左右,另外还要加上举办酒宴的各种开支;而女方只需要付出买嫁妆的部分费用?在我看来,这似乎显得有些不太合理,毕竟结婚是两个人两个家庭共同的事情,为什么要让男方家庭付出那么多,而女方家庭却仅仅是绵薄之力呢?但在农村,在我们那,这就是现实,就是婚嫁的习俗。谁也没有办法,男方要想娶得媳妇就要和别人一样这样做,哪怕你没有钱,借钱也要“打肿脸充充胖子”。所以在农村你就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男方家为娶得媳妇冒了数万元的外债,而男方家辛辛苦苦地盖起的二楼洋房

11、却空无一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者外出做生意去了,老人又不愿意上上下下,所以新房就闲置了下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大地资源浪费。我感觉到,农村婚嫁的风俗亟待改善,譬如,男方彩礼可以少拿些,没必要互相攀比;新房暂时不住可以暂时不盖;两个人共同承担婚事的举办等等。只有这样两个人以后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满。当我们把婚礼之事联系到孔子的思想,也不难看出孔子思想的渗透。仁礼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仁”就是爱人,爱别人,尤其是爱父母。在婚礼这件事上,所花费的都是父母辛苦一辈子赚的钱,如果我们有仁者之心,就会理解父母,不为难父母,为父母少花费些血汗钱,留些钱让他们养老,过好晚年的生活。同时也应该爱新婚妻子,能给

12、的就给她。作为有仁者之心的人,在婚礼花费问题上,就应该量力而行。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可见只有具备仁者之心才能做到礼,在婚礼问题上,“爱而无私,上下有章”,就是说婚礼该有环节必不可少,做到知礼,懂礼,做礼。这不仅是对新婚妻子的保证,也是对宾客的礼节。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

13、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二,称“四大红媒”。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

14、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然后由媒人定一个好日子定亲,即订婚。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当时订婚,男方需要准备四样吃的礼物,有几十斤猪肉,两箱酒,两条鱼,六包糕点赠送女方,还有缝纫机,脚踏车,手

15、表,录音机,照相机作为订婚礼,俗称“三转一响一嘎叽”。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订婚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带几件礼物,如研究鸡鸭鱼肉等到女方家,同时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过节,过节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新衣服,也要给女方红包。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大约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个月,请媒人定下结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选择二、四、六“双头日子”,不用“八”,意在“结结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说是一个月的“尽头日子”。下聘又称“过礼”、“

16、下礼”,有大礼和小礼之分。首先下的是小礼,又称同心礼。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准备四折礼,肉,鱼,糕点,酒到女方家,通知结婚日期,叫做同心礼。结婚前三天前,男家要备大礼送给女家,大礼多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数目取双忌单。大礼一般是是猪半个,要含猪头和猪尾巴、白酒24瓶、糕点24包、香烟两条、鲤鱼2条、鸡2只、大馒头24个、衣物若干等。女方置嫁妆,婚期送往男家,称为“陪送”、“陪嫁”。陪嫁品有箱柜、桌椅、衣料、桶、盆、灯、化妆品、日用品等。迎娶旧时迎娶多用花轿,男为“带亲”,女称“出嫁”,伴有民族乐队和仪仗。贫苦人家的闺女骑毛驴或坐二人抬小轿,或自己走到男家。当时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结婚当日由媒人带着迎亲车队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车队基本都是面包车,新娘所乘车为轿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