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976476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安徽明光大横山丹霞地貌调查报告(共9篇)班级:姓名:翟彬彬学号:-04摘要:丹霞地貌的简介,新宁崀山丹霞地貌形成及演化,新宁崀山丹霞地貌特点。关键字:新宁崀山、丹霞地貌、简介、形成及演化、特点。研究背景:新宁崀山已成为崛起中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辖八角寨、辣椒峰、天一巷、夫夷江、紫霞峒、天生桥六大景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典型、最优美的丹霞地貌之一,被丹霞地貌创始人陈国达院士誉为“国之瑰宝,丹霞之魂”。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新

2、宁崀山丹霞地貌形成原因调查时间:12月3日18日调查方法:实地考查、电话咨询、上网查阅崀山丹霞地貌风光问题设置:1、什么是丹霞地貌?2、新宁崀山丹霞地貌形成及演化是怎样的?3、新宁崀山丹霞地貌有何特点?丹霞地貌简介:在中国,丹霞地貌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20世纪20年代首次被地质学家引入,作为一类地貌的名称,起源于中国广东省的丹霞山。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地貌可以定义如下:“它是指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

3、积环境。这些沉积层经历了区域地壳抬升、剧烈的断裂、流水的深度切割侵蚀、块体运动、风化和溶蚀作用,塑造了群峰、崖壁以及峡谷等有着极大景观美的绝妙景观。中国丹霞地貌包括了一个地貌系列:从地貌不太显著,下切不太发育的青年期,到迷宫般的峰群和峡谷发育较好的壮年期,到以大范围低地和广泛河流体系围绕的孤峰为特征的老年期。新宁崀山丹霞地貌形成及演化从世界丹霞地貌来说: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铲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系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

4、状地形。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

5、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就新宁崀山来说:崀山丹霞地貌具有无可争辩的美学价值和突出

6、的科研价值。本部分对崀山丹霞地貌发育因素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地层岩性、构造运动、外动力机制、演化过程与阶段进行了介绍,并直观对崀山丹霞地貌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崀山的大地构造位置从中国大地构造位置来看,崀山位于中国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交接地带,湘中地体西南、雪峰山缝合带东侧。资新盆地及周边地层崀山及周边地层除志留系中、上统,侏罗系和第三系缺失外,自下元古界板溪群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崀山所在的资源-新宁断陷盆地,南北长47km、东西宽3-9km。资源及新宁县境内大致受了三个变动时期的影响,既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地槽发展时期、晚古生代的准地台发展时期及中、新生代的陆缘活动带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构造运

7、动对本区的地层发育和变动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崀山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下白垩统栏垅组紫红色粗碎屑岩系是形成崀山丹霞的物质基础,沿北北东向至南北向延伸,为一套陆相紫红色磨拉石碎屑岩建造,不整合于前白垩系不同时代地层及不同期花岗岩之上,总厚度2002320m。其岩性为紫红色厚层巨厚层砾岩、砂砾岩,夹含砾砂岩及少量含砾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砾石大小混杂,棱角状次棱角状。属山麓洪积、冲洪积相,交错层相当发育。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好。岩层中普遍含有石灰岩砾石和钙质胶结物,因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丹霞喀斯特奇妙景观。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矿物学分析崀山地表出露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砂砾岩成分复杂

8、,主要有花岗质碎屑、灰岩碎屑、变质岩碎屑、硅质碎屑等;胶结物主要有铁质、泥质和钙质。这些砂砾的成分与本区内外出露的老地层和岩体的岩性完全相同,说明这些时代较老的地质体为区内白垩系地层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岩物质。形成崀山丹霞地貌的砂砾岩有多种类型,主要类型如下:含白云母长石砂岩、泥晶或结晶灰岩、含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板岩及微晶硅质角砾岩。地层岩性及其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影响a.岩性坚硬,富含钙质、硅质,厚层和巨厚层状,是形成丹霞地貌的岩性基础;b.岩层产状平缓,流水沿节理裂隙下渗并不断地侵蚀与溶蚀,使节理扩大,逐步形成御荷节理,使初切开的岩体多面临空,促成崖壁的崩塌。坡面即以崩落的形式

9、后退,山顶则少受侵蚀,御荷落下的山体堆积在山脚下,因此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特点;c.该岩层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好,使得地表径流少,坡面不受流水侵蚀,是坡面保持绝壁的原因。崀山丹霞地貌的分布格局受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崀山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公田宁乡新宁资源大断裂(带)交接复合部位,该断裂长达400多公里,走向NE20?30?,倾向NW115,倾角300450。控制了白垩纪沉积,致使红层盆地呈不对称的箕状盆地,一般东南侧陡、西北侧缓,这条区域性大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崀山红色岩系的分布范围和规模;也决定了崀山红层的物质来源、岩层组构特征及丹霞地貌总体分布规模;同时,伴随着断裂发

10、育的节理,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条件。蜡烛峰往南至八角寨的南北向沟谷为断层位置,西部为尖顶、圆顶的柱状峰林,东部为斜顶的单面峰林。其所以如此,是断层造成两侧岩层产状不同。断层西侧的平顶、圆顶柱状峰林断层东侧的斜顶单面峰林崀山的白垩系红色砂砾岩产状呈单斜地层产出,倾向以南东为主,局部倾向东,产状一般较平缓。这是由于在白垩纪以后,本区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抬升,本区西北部抬升速度相对较大,南东抬升速度相对较慢,经过风化剥蚀,形成现今之地貌,表现为平缓的单斜山。新构造运动对崀山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作用崀山位于、级地貌阶梯过渡带的湘中低山丘陵区与南岭山地由南向北倾斜的斜面上跷端。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

11、造运动的间歇性掀斜式升降运动、形成逐级向北倾斜降低的3级夷平面,即800700m、600500m及400300m。只有地壳把岩层抬升到侵蚀基准面的高度才可能形成丹霞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作用是控制崀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关键,这是内力对丹霞地貌形成的作用。受青藏高原现今仍在上升的影响,现今地壳仍继续上升、五柱洞河床继续下切,已形成的河谷堆积阶地,其二元结构面高出现代河床8m,并形成回春型深切曲流。流水对丹霞地貌的改造流水作用是崀山丹霞地貌形成的最活跃、最基本的主导外力作用。作为一种外在的营力,由流水引起的河谷下切、侧向侵蚀、溯源侵蚀、化学溶蚀造就了丹霞地貌中的千姿百态的单体和群体形态。流水沿节理

12、裂隙侵蚀,使之不断加深加宽,雕塑出形态各异的丹霞景观;对丹霞山体的冲蚀与侧蚀作用,是塑造丹霞峰林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动力;流水的侵蚀掏空坡脚的物质,加快重力崩塌作用的进程。流水对红层中可溶性成分进行溶蚀,促进水动力侵蚀和风化作用的进行。重力作用塑景重力作用参与流水的侵蚀作用共同塑景。红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把地层岩石切割成各种规模不一的岩块,当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着造景岩层层面或节理裂隙侵蚀,并伴有生物风化(如“根劈”)时,使得节理不断张开扩大,岩块重心不断向临空面移动,逐渐失去依托,而发生崩塌。此外,软硬相间岩层由于差异侵蚀风化被掏空、凹进,也易引起重力崩塌。崩落的岩块有的能组合成特殊形态,既惊险,又

13、美观,成为丹霞地貌罕见的景致,如八角寨景区的“人字奇石”。风化作用对丹霞的影响球状风化:由于白垩系砂砾岩中发育有四组节理,把岩块切割成棱峰突出,大小不一的山体和柱峰,由于棱角突出,岩性又多为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抗风化的能力比石英砂岩差,棱角处最易被风化,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棱角逐渐消失,变成弧形、球形,因而山体和柱峰被圆化,顶部也同样被圆化。石苍岩地质地貌调查报告初教111储秀珍此次野外实践是对永康市石苍岩的地质地貌特点、成因、历史演变进行考察,具体时间为9月25日早上,由梅老师和蒋老师带领我们进行考察。一、石苍岩概况永康石苍岩位于

14、永康市塘先镇与古山镇交界处的长塘头村旁,地理位置为北纬28度45分,东经119度53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石苍岩属于丹霞地貌,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红色砂砾岩,硬度大,砂砾直径较大。二、主要结论岩石的类型及特点沿着山路往上走,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岩石,石苍岩的岩石大多都是沉积岩。沉积岩又称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的主要岩石之一,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沉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其主要特点是:层理构造显著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砾岩砂砾岩紫砂岩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都是由老师指导

15、,用肉眼识别,并将主要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回去之后慢慢整理,总结。地质地貌的成因及历史演变石苍岩是属于丹霞地貌,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丹霞山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一个构造盆地,地质学上叫丹霞盆地。整体为红层峰林式结构,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如永康的“方岩”;切割较碎的地形成堡垒状式或宝塔状奇峰;体积较小的直立岩峰,高的称“岩”,矮的称“石”。地层倾角较大的成单斜山;崐差异性的风化、侵蚀,使岩壁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岩洞。红层地貌中所谓的“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和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低,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红岩盆地,也叫“紫色盆地”简称“红盆地”。泛指由红色砂岩、砂砾岩、页岩等红色岩崐系构成的盆地。红色岩系多堆积形成于拗陷或断陷地区,岩层结构较疏松,后期抬崐升以后,产状保持水平或近水平,富有垂直节理,易风化侵蚀。由于自盆地盆缘至崐盆心的岩性差异,盆地内部多风化侵蚀为缓丘,盆缘则发育为丹霞地貌。石苍岩的地貌发育史,可追溯到距今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