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73452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 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 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 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 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

2、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2.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A. 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B. 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C. 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D. “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故推断出说法最可信,A项说法错误,排除。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来作为推理的论据,说法可信与否,关

3、键是看史料是否真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排除C。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 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 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 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管理机构,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担任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让皇帝或政府的命令直达百姓,故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

4、理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反映乡、里、亭的官吏由地方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不能体现其它官员也是这种情况,排除B。材料反映秦朝通过设置乡、里、亭官吏,加强对最基层的管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继承的信息,而是强调秦朝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结合秦朝郡县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A. 以家庭为

5、基本生产单位B. 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 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 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排除A。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以中西方农业收获量进行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结合精耕细作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5.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

6、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 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 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 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而不是加强皇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而是强调“政事堂”的出现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排除B。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7、,职务相当于宰相,并不是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排除C。6.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A. 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收入减少,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钱币收入增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信息,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D。7.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

8、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A. 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B. 皇权专制空前加强C. “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D. 宋明理学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故皇帝不上朝但统治还能延续,A项正确。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古代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一般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但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就会从“无为”向“有为”转变,排除C。材料强调皇帝不上

9、朝但统治还能延续的原因与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有关,而不是宋明理学迅猛发展,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政府运行机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罄)”。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祁县、太谷一带的婴儿摇篮曲,反映了祁县、太谷一带,民风崇尚A. 鼓励务农,艰辛但温饱B. 鼓励经商,艰辛但富足C. 提倡务农,艰辛且不温饱D.

10、 反对经商,艰辛且不富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山西祁县、太谷一带的婴儿摇篮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山西祁县、太谷的民谣体现了民众从小就培养孩子崇尚经商意识,不畏艰辛,以获得将来生活的富足,B项正确。材料强调山西祁县、太谷一带,民风崇尚经商,而不是鼓励务农,排除ACD。9.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厘金的推行A. 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B. 便利了洋货的倾销C. 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D. 抵制了西方的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

11、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实行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本国货物在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B项正确。厘金制度的推行阻碍了本国货物在市场上的流通,降低土货的竞争力,排除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各国重订新约,分别与西方各国缔结了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新约,各国基本承认了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彻底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C。厘金制度的商税都是对中国商人征收的, 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排除D。【点睛】关于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

12、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厘金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厘金制度分析和运用。10.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A.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B. 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C. 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D. 清政府积极主动迎合民主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了参政、改革等要求,这是民意的体现,说明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建议,无法体现责任内阁制在中国

13、初步形成,排除。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设立咨议局,企图以所谓的“议会民主政治”来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清朝统治,不是积极主动迎合民主潮流,排除D。11.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A. 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B. 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C. 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D. 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

14、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帝制结束,而不是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排除A。1912年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不是皇帝任命,排除C。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要早于溥仪退位,排除D。12.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A.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B. 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C. 对东西方文明存在

15、偏激认识D. 主张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可知,李大钊否定传统历史文化,肯定西方文明,这是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C项正确。AB项只涉及李大钊单方面的态度,与材料强调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不符,排除。材料反映李大钊主张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而不是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排除D。13.下图是1927年5月前后的中国形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由冯玉祥发动政变而建立B. 武汉政府由广州国民政府北迁而来C. 三政权并存说明国民革命形势向好D. “宁汉合流”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 “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溥仪出宫,与材料不符,排除A。1926年7月由广州出发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至1926年10月全部占领武汉三镇;为适应革命形势需求,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于11月8日作出原则决定,把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并存,说明中国革命面临曲折,排除C。“宁汉合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