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北京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65540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北京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北京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北京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北京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北京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难点: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二、解题: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

2、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2、教师指导: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忆:思念,想念。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问题。4、教师强调: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

3、感。1、齐读诗的第一行。1.解释词语: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3、教师指导: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2、齐读诗的第二行。1、解释词语意思:每:每逢。每逢:每次遇到。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倍:加倍,更加。思:思念,想念。亲:家乡的亲人。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3、教师指导: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6、齐读诗的前两行。、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4、1、解释词语;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遍插:都插上了。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4、指名回答。5、教师指导: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7、齐读诗的后两行。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5、齐读全诗。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7、教师小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1.男生齐读古诗。2.女生齐读古诗。3.全班齐读古诗。4.思考问题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6、学生自读古诗。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