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北京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65523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北京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北京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北京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北京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北京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北京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教学过程: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

2、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重点引导:(1)“异”“异乡”“异客”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学生口头组词:异国、

3、异地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2)“逢”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3)“遥”“遥知”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4)“插”“遍插”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

4、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

5、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三)放:想象“少一

6、人”,体会“兄弟情深”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组内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

7、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六、布置作业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