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95880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欣赏课:格尔尼卡一、课时:两课时二、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理解作品的意蕴和艺术语言。三、教学重点:了解作品是通过什么艺术语言表达的。四、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五、 教具准备:教科书、课件、多媒体设备。六、学具准备:教科书。七、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欣赏格尔尼卡 。第二课时以美国“911”为题材,进行创作练习。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问:(出示格尔尼卡 )作者是谁?作品名称?(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回答上述问题)问: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最初印象。(学生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出对作品的最初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

2、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问: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作品?(背景、内容、方法、色彩、作者,等等。 )归纳:一个深入、全面的美术欣赏应包括:感受作品的基本氛围:沉重、灰暗、恐惧,等等。 (就像我们刚才所做的)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位和艺术风格。立体主义这种创造绘画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 20 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而不是依

3、我所见来画的。 ”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象征是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比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描述: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画面上为什么表现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逃的猪、举油灯的人、抱着婴儿号陶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诠释:看课件具体介绍格尔尼卡 ,通过介绍重新认识这件作品。分析: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破碎的形象、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4、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大众作品之一。评价: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蕴含了画家愤谩懑的抗议,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了 20 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下面请同学看一段 9 月 11 日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事件的录像。9II ”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I1”事件为题材创作一幅画。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出示几件台湾学生的作品。 )第二课时继续播放“911”录

5、像,并让学生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教师提供技法上的指导。让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推进和开展。这次改革将引发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发生根本的变化,并促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化。在诸多新的教学观念中,提倡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应该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包括他们在实际的生活空间中所经历的学习与生活,这种经验已内化为他们的知识,并与他们的感情发生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发展的生长点,是新知识、新经验生成的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6、趣;二是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如果学习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超越他们生活经验范围,就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上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3 册的格尔尼卡 。本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就是我有意识地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一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第二课时学习毕加索的方法或采用其他方法以911”事件为主题,进行创作练习。第一课时的欣赏活动引导学生由对格尔尼卡的初步印象开始,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最终理解作品的意蕴和风格特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从哪些方面深人了解作品?学生的回答尽管五花八门,但背景、内容、方法、色

7、彩、作者的作画动机等主要问题均已涉及。我告诉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感觉,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接着,我将学生所提的问题融人到欣赏的几个步骤中,即感受、认识作者、描述作品、分析诠释、评价等来加以解答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十分注意直观性,通过课件显示作品的视觉特征和形象例释,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多视点表现、超时空组合、意象造型、象征手法和黑白灰运用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识到作品表现出的恐怖、强烈、悲惨的气氛。在这一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根据“911”事件与“格尔尼卡”事件的相似性,要求学创作一件作品,以此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将欣赏活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运用毕加索的创作手

8、法以及其他的方法,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和认识。为此我结合“911”事件一周年纪念日,放了一段纽约世界贸易大厦遭受袭击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它给人类带来的恐怖与灾难。学生虽然没有亲临“911”现场,但却能感同身受。这种气氛以及与格尔尼卡学习后的体会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家在学习大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创作了许多有质量的美术作品。经统计,6 个班同学的作品完成率达 98%。不仅如此,学生还按要求写出了自己的创作心得,描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见图 1、2、3、4)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大师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以及寓意、象征的表

9、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将这些风格和手法运用到创作练习中。这的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也让我感受到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取得良好的教一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与单纯的灌输和硬性的要求相比, “引导”和“导演”在教学活动中的确要好得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并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评析: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最容易上成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课,教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 ,他 们只有听的资格,在许多教师眼里,作品的意义、表现手法在

10、美术史中有了一些定论,学生没有必要再进行探讨。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既然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 赏教学的实处。李老师在格尔尼卡的欣赏课上,以 “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为基本思想,对欣赏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一 节课,她 对作品的分析不但 强调学生的感受,而且还强调了理性分析。第二节课,她抓住了“911”这个主题, 让学生进行创作,写 创作心得。我认为她的这两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地方:第一,在第一节课中李老师用的欣 赏程序为:感受、

11、 认识作者、描述作品、分析诠释、 评价,在这一程序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但又有教师的讲解,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学生的欣赏程序。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潜质,不能低估他 们对美术作品分析的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反应绝不是单向的,被动的。他们对生活、对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宝 贵财富。教科 书中,一张再好的美术作品,知果失去了学生,失去了学生的感受,还有什么价值?充其量只是一张印刷品而已!只有学生,才能 赋予这张印刷品的生命力。所以,必 须通过双向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释放出能动作用。第二,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性

12、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习方式。正像肖川教授所指出的:“ 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李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讲解,把“立体主义”、“象征”等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不 认为 ,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就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 方式。在适当的 场合下,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李老师在备课时,精心地为学生准备了有关毕加索、立体主义等资料。如果没有这些资料,学生的理解的程度就会降低。第三,李老师的创作课,是建立在学生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 格以及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

13、上的。有了欣 赏课作基 础,学生的 创作就能从自发的状态进入到自为的状态。他们就会 发生观念上的变化, 尝试运用新的 视觉语言去创作,这一点从学生的作业就可以体现出来。 图 1 把飞机画成了一把剑 ,把大楼画成了一个人,小作者用的是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图 3 是以吉祥物流泪象征着“911”人类悲剧的发生,以及人类对和平的期望。这些创作手法在 格尔尼卡中都不难找到。如果不是教师刻意地让学生理解毕加索的艺术手法,学生很难 自发地使用这些艺术手法进 行创作,看来欣 赏的效益显现了出来。我一直认为,要想跟学生要东 西,必 须先要给学生东西。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创作质量,必须先要“ 武装”他们。学

14、生没有新的 艺术观念,没有新的视觉语言,他们的创作也就了无新意。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创作的兴趣。甚至会出现“无病呻吟”的苍白画面。第四, 格尔尼卡只是一节欣赏课 ,李老 师把它上成了和创 作联结的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她认为“911”是学生的重要的生活 经验之一,他们在一年前经历的这个事件,至今记忆犹新。虽然那时他们的年龄还 不大,但是从 报刊、电视上他们不止一次地目睹了这历史性的惨剧他们还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从整个社会的反响中,感受到它对人类社会的震撼。所以,他们画来,一定会言之有物,有感而发。李老师的课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欣 赏课应该怎么上?李老 师的做法是把学生在欣赏课上学到的东

15、西,通过创 作课把它们巩固和运用。也就是说,欣赏课不单要教给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手法和艺术 主张, 还要通过创作进一步地理解和消化 这些手法和艺术主张,只有会运用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理解了。这是否也给我们如何增强欣赏课的有效性一些积极的启示呢?由格尔尼卡一课想到的新的课程标准,新的实验教材,给人以振奋。回眸本学期的授课历程, 格尔尼卡一课令我感触良多。为了切实体现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认真研习了教科书、教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显性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毕加索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独

16、特的见解;运用联系、比较等方式,了解作品的意义及审美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情感。对教学环境也很费了一番心思:由于毕加索的作品受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张贴了半山彩陶壶 、 龙山陶姗 、 八十七神仙图 、 (科特迪瓦面具及塞尚的风景 、 静物等作品的图片,并将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并置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加索的作品中找到与其他艺术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充分理解毕加索艺术风格的形成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借鉴了其他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与之融会贯通,且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个性。在实际授课时(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使用教科书) ,我并不直接进行欣赏教学,而是先请同学们观看了由我精心编辑的一个短片:我选取了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