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52709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 专题12 苏武传(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苏武传(课时2)1阅读课文第9、10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_名词作状语,_;_。)(2)得雁,足有系帛书(_)(3)如惠语以让单于(动词,_)(4)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左和右两个方面;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诚实、不虚假。)(5)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_;副词,_。)2阅读课文第9、10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省略句,在“与”后省略“之”,在“俱”后省略“见汉使”)译文:_(2)天子射上林中。【状语后置句,应为“天子(于)上林中射

2、”】译文:_1课文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句话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昧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2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

3、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3文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张胜和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和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

4、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李陵和苏武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4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1)环境描写方面: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于冰天雪地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将苏武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2)细节描写方面: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

5、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纰缪/未雨绸缪间距/间不容发税率/为人坦率B下载/载歌载舞偏裨/无裨于事稽首/无稽之谈C洁癖/穷乡僻壤拙劣/茁壮成长绚烂/徇私舞弊D偌大/一诺千金募捐/蓦然回首剽悍/虚无缥缈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

6、攀,招供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比画C会论虞常会:会同D子为父死,无所恨恨:怨恨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畔主背亲B空自苦亡人之地C信义安所见乎D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4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D皆为陛下所成就5对下列语句中加线的“食”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绝不饮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廪食不至给其衣食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6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宜皆降之屈节辱命单于壮其节空以身膏草野反欲斗两主天雨雪,武卧啮雪杖汉节牧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扶辇下除A/B/C/

7、D/7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见犯乃死,重负国C皆为陛下所成就D虞常生得8下面是对本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9请你给“北海牧羊”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分别写一副对联,

8、赞颂他们的爱国精神。苏武:_ _文天祥:_ 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答苏武书李 陵子卿足下: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

9、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

10、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蒙:蒙蔽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当:抵御C而皆扶病,不任干弋任:使用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图:料想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

11、的一项是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步马之势,又甚悬绝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兵尽矢穷,人无尺铁ABCD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

12、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4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5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初,

13、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官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节选自资治通鉴)【注】突:烟囱。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霍氏秉权日久秉:执掌B天下害之害:陷害C客有过主人者过:拜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