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48779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花岭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梅花岭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梅花岭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梅花岭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梅花岭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花岭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花岭记(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花岭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公去社已屋; 我来梅正花。 清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 一抔黄土,还留胜国衣冠。 黄文涵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 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吴清卿吴大瀓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幸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佚名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课文背景: 明代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关外满洲贵族又不时入侵,明朝统治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明朝覆亡前,史可法已在南京任兵部尚书,当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相继入据北京,明朝末代

2、皇帝崇祯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江南一带以史可法为首的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官员打算拥立比较贤明的潞王朱常芳为帝,以马士英为首的出身大地主的官僚和宦党却拥立昏庸无能的福王朱由崧。由于马士英一派得到地方军阀实力派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人的支持,福王于1644年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小王朝,年号弘光。史可法虽也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马士英等共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排挤,督师扬州。,清军南下时,南明政权正处于内乱中。弘光元年(1645)二月,防守黄河的高杰被另一总兵官许定国所杀,许降清,河防大开;同时,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顺江而下发兵攻打马士英,马士英急调江北的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部溯江防御,

3、江北空虚。清兵趁此机会南下迫近扬州。此时马士英忙于卖官鬻爵,福王热衷于大修宫殿,腐化享乐,后宫女子数以千计。史可法飞章告急,马士英却说他是为了要报功,不予理睬。史可法要求调拨粮饷,马士英也拒不发给,以致“诸军皆饥”。史可法又驰檄召各镇兵马救援,但各部都“逡巡无进师意”。史可法只好以亲军四千人凭城困守。课文中所说的史可法“知势不可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扬州一役,史可法及其部将、僚佐表现了壮烈的民族气节。清军曾五次劝降,均遭史可法拒绝。后来部将马鸣騄、汪思诚、马应魁,庄子固、乙邦才等均随史可法壮烈牺牲。清兵破扬州后,又乘夜渡江,福王出走芜湖,被黄得功部 将劫夺降清,马士 英等逃往杭州,福 王小朝

4、廷很快就覆 亡了。,齐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酉 殉 硕 殒 恚,麾 瞠 宛 然 徇,正音:,鲒琦亭(ji q)神仙诡诞(gu dn),乙酉(yu) 肇(zho)基,课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3段):记叙了史可法殉国前后的情况及有关的几件事。 第一层(1段):记史可法殉国前的安排。 第二层(2段):记史可法殉国时的情况。 第三层(3段):记史可法殉国后的几件有关事情。 第二部分(4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 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

5、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 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 太夫人,谱汝诸孙中。”,被动,形势危急,有所作为,“而”,表顺接,介词,替,应允,答应,介词,凭借,名词动化,列入族谱,第1段译文,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但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助我完成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应允。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逐段读解: 第1段写史可法准备赴难。着重写史可法“誓与城为殉”的决心。

6、 “知势不可为”点明史可法是在南明局势无可挽回之下才采取这一行动的。“喜”反映了史可法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事。,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 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 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 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 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 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 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判断句,到这时,被动句,动词,上前,借代,刀,被动句,表修饰,表修饰,瞪大眼

7、睛,介词,用,表修饰,寻找,介词,把,第2段译文,二十五日城被攻陷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象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第2段 记叙史可法英勇就义。 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

8、后拔刀自裁未成; 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牺牲; 第三层写史可法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 重点写扬州城破时,史可法慷慨就义的情况。“拔刀自裁”“大呼德威”“乃瞠目曰”“大骂而死”表现史可法凛然正气,以及部下对他的衷心爱戴。,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 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 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 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 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 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 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 抑未死耶?”承畴大恚,

9、急呼麾下驱出斩之。,恨,怨恨,有的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名词动化,有的人,介词,在,代词,这,不久,假托,取消句子独立性,托称,连词,因为,动词,成功,被动,被押送,确凿地知道,还是,推出,旧交情,第3段译文,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象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回

10、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第3段写了三件事。 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 前者反映了人民对史可法的爱戴,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后者说明史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辉旗帜。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烘托了史可法。,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洪承畴高居上座,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徒。,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洪承畴高居上座

11、,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徒。,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采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作者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突出了史可法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浩气长存;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 作者对这次交锋的记叙虽较详(相对同段前两件事而言),但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虚伪、狡诈和狼狈不堪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二部分(4段):作者的议论。 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未死”的

12、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加以否定。这表明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相比,说明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为人民所纪念。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以出世还是入世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对史可法的崇敬。,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 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 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 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

13、可问矣!百年而 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 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 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何况,助词,的,介词,因为,因为,被杀,连词,判断的标志,传统道德准则,以,想象,仿佛,第4段译文,可叹啊,那些讲神仙的奇诡荒诞的说法,说颜真卿太师因尸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脱升仙,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正如所谓的画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遗体来说,却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岭上,同游

14、客讲述史可法的遗言,没有一人不泪下如雨,想象当时围城的情景,这就是忠烈的面貌,仿佛可以看到一样,这是不必去追问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更何况假托他没死的名义的那些人呢?,深入探究 一、文章末段几句话应如何理解? 分析: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出世入世之面目?” 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有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相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的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出世)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们的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巨大影响。这一观点,既指出了传说的可笑,更明确了

15、史可法等英烈殉国的价值和意义。,“想见当日围城光景,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这句话是在前句意思的基础上谈后人的感受和认识。“宛然可遇”已经证明了英烈的精神和气节流传后世,不必再问灵魂是否解脱,更不必再假冒他们的名字来做事。其实,“冒名”一事,作者批评显得过激,为了增强号召力,迅速壮大队伍,以对付敌人,“托忠烈之名”或其他名义也是无可厚非的。,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 分析: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来表现的。 1、2两段是正面描述。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一语写出史可法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前危局的

16、清醒认识,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他不是轻率的人。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他说:“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帮助他“临期成此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的精神。 后来城陷时,史可法首先“拔刀自裁”;诸将抱持时,他又“大呼德威”;面对强大的敌人,他“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当“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时,他“大骂而死”。描写不多,一个忠烈刚强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三、为什么以“梅花岭记”命题? 分析: 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国的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仙之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己对史可法的崇敬; 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芳香不染的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颂他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四、关于民族英雄的理解。 今天,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不能搞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