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的研究性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57098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厌学的研究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厌学的研究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厌学的研究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厌学的研究性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厌学的研究性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厌学的研究性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厌学的研究性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厌学的研究性报告小学生厌学现象和克服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天王镇八庙小学课题组主笔安连军由我校组织实施的陕西省立项课题“小学生厌学现象和克服策略的研究”,自XX年9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克服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小学生厌学心理。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课题基本情

2、况和初步成果报告如下:一、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研究背景1988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XX年诊治了300多位学生,80%都有厌学的情绪障碍。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

3、要严重。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有专家建议,在评价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标准上,除了看各种升学率外,有必要引进“学业厌学率”作为评估指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会理事长(转载于:写论文网:厌学的研究性报告)单树增认为,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知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这会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当前,厌学不仅常发生在学习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孩子也厌学。我们通过查阅大量

4、的资料分析证明:就“小学生厌学现象和克服策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有过大量的研究,其研究起点高、范围广、多角度,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情绪情感、交际心理等角度来进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调查和研究;还有就写作、英语、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家长、教师、网络等对象对学习的影响等单方面来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在学术上也确实从不同的视角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值得我们借鉴。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学生中的厌学现象越来越突出。厌学造成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的自身成长。正值发育成长期的青少年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

5、时期奠定基础,失去了这一时期,几乎可以说失去了整个一生。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只知道外出经商打工挣钱,子女多半交给祖辈代为抚养。他们虽然也“望子成龙”,但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会看孩子期末的分数。由于祖辈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对孙辈的教育管理只会生活上的呵护、纵容、溺爱,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却无能为力,更缺少思想上良好的教育引导。孩子就四处游荡,慢慢顽劣成性了。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恨铁不成钢”,就大发雷霆,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

6、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家庭房子修好了,存款更多了。这些特殊的非农非城家庭,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娇惯溺爱,他们为孩子配备好彩电、电脑、手机等,家里的家务劳动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学生一旦有个头痛脑热,家长就一个电话打到学校,请假少则一两天,多则一星期。他们拉下的课越来越多,成绩逐渐下降,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再者,这些家庭给孩子的零用钱都较多。孩子有了钱,在节假日约上小伙伴,逛儿童游乐园、进电子游戏室、下饭馆等,玩物丧志,最终沉迷于游玩享乐之中,导致厌学、弃学。随着社会的竞争加剧,择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年轻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

7、跑线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在学校各门功课都考高分,争第一,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苛求。有的家长除学校作业外还要“加餐”,双休和节假日要孩子上补习班、特长班,过重的压力和永远有做不完的练习,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挤掉了。殊不知脱离孩子实际的过高地期望,会带来物极必反的后果,孩子慢慢地厌学了、逃学了。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城市化进程给城乡结合部带来了突然性的前后巨大变化,家庭矛盾冲突也在这突变中不断出现。一个夫妻吵架、打架,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让孩子整日提心吊胆和心事重重。孩子

8、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也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虽然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小学生厌学现象和克服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调查、观察,分析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并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为生命奠基。概念界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厌学是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

9、的不良表现方式。一般认为,厌学学生的标准为:对各种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毕业的学生。因不努力导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小学生厌学现象和克服策略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情提出的一个问题。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还他们一个艳阳天!二、理论依据及研究原则理论依据1、教育学理论古罗马的昆体良()是一

10、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

11、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2、心理学理论依据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12、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3、积极心理暗示理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拉图认为,人总是按照他自己的估计,他自己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动的。他认为当一个人内心有了一个非常高大、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自我形象时,他的自身素质便会提高,他的行为将越来越走向健康和阳光。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积极心理暗示是遵循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者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者和积极应对者,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做到自悟、自导,形成一种有针对性、实效性、具渗透特点的“心理生态效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

13、教学效率,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格。研究原则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2、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动态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

14、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4、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5、指导性原则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6、异同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7、保密

15、性原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课题负责人:张全霞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自从申报了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之后,在这两三个月时间中,我和课题组成员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前期准备阶段:,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立项。我和我们同年级语文组成员主要查阅研究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论文和资料,了解小学课堂导入的发展趋势,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理论基础,寻找值得继续探讨的方向,之后认真撰写了小课题开题报告。后来进行了再次修改并最终通过商定最终确定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以及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研究背景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发展状况对其毕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往多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代小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其中,厌学是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对上学本身不感兴趣,在校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常常烦躁、多思多虑、易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