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好人材料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49344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好人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十大好人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十大好人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十大好人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十大好人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大好人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好人材料(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十大好人材料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泾阳县逸夫小学刘阿媛同志事迹材料XX,女,33岁,是泾阳县逸夫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XX年XX年先后在我县的民办学校以及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勤奋敬业,为人师表,悉心育人。对农村那些留守儿童更是付出了自己的一颗爱心,深受学生爱戴和同事们的称赞,每学年均可获得五六项荣誉称号。XX年进入泾阳县逸夫小学,作为县局直属学校的一员,刘阿媛同志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追求上进,努力钻研。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虚心的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

2、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这些年的生活与工作中,刘阿媛同志始终从以下几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人的形象。一敬业奉献无怨无悔“为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以则为重,以生为本;做学生人生的导师,生活的向导,学习的楷模,心灵的挚友”。这些话她都深扎于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些话。在民办学校和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期间,她发现许多孩子知识特别欠缺,她绞尽脑汁,在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她用自己的电脑、手机等尽量给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涉猎到更广的知识面,接触到书本以外更新鲜的知识,以至于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上都异常活跃,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个别孩子家庭经

3、济困难,家人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用具和一些书籍。她总是牵挂着这些孩子,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她买来孩子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以奖励的方法奖给这些孩子们。面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她总是淡然一笑:“我也是一个受过苦的农村孩子,能够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我很高兴”。二、助人为乐乐在其中从教这么多年,她始终怀揣着一颗真挚善良的心,诠释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博大胸襟,用爱心撑起一片艳阳天。这么多年来,她用自己助人为乐的爱心,精心呵护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留守儿童和家庭贫困的学生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这些孩子们谈心做游戏,让远离父母的他们享受到父母般的关心和疼爱。放学后给他们补习功课检查作业。牺

4、牲双休日到他们家中家访,了解他们家庭情况,与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商量教育方法。对待同志,她更像对待家人一样。平时生活、工作中帮帮小忙是经常的事。一次和她带同班的数学郭老师因家中有事,两个月不能到校,她主动要求承担郭老师的教学任务。那两个月她几乎是包班。白天上一天课,晚上备课阅作业到大半夜。数学课上,她比自己的语文课还要用心。最后,孩子们的课不但没落下,还学得很不错。面对感谢她的王老师,她只是不好意思的说:“我是在练手艺呢,说不定哪天让我教数学,只要你不怪我给你把课上砸就好了”。三、孝老爱亲其乐融融从教这么多年,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在她心里:孝敬老人、赡养公婆是她不变的选择

5、,哪个人也都有双重的父母。良知不仅仅要在于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XX年公公因心血管病住进医院,而且病情严重。当时她所带的班级又是一个差乱班,哪怕是因为自己看病,她也从没耽搁过上学的一天。她总是说这班孩子就耽搁不起。可这次不同,她毅然请了一个礼拜假。她要在这一礼拜时间里,安排好公公的住院及手术的事情。东奔西走,打听询问这种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当医生告知做支架相对病人痛苦低,但手术费用比较昂贵,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治疗方法时,她几乎不加思考:“就做这个,只要病人少受点痛苦我们怎么都行”。接着找(转载于:写论文网:十大好人材料)人、托关系、找好医生做手术,然后安排好家里的一切,整理好住院的必需品

6、,办理所有的住院手续.每天晚上将就在楼道的长椅上休息一两个小时。当看到公公手术很成功,笑着从手术室走出时,她的那颗悬挂了好久的心终于放下了。回到学校,面对她的是赶快给孩子们补上落下的课。她有时也笑着说:“双重的压力,有时我也喘不过气,但还得撑着,这是我的责任”。就在那几天,同事们看到她都会惊讶又怜惜的说:“XX,你脸上咋突然长了两块斑,你可得好好注意休息”。她又是一个不好意思的表情:“留下斑不要紧,只要心中不留遗憾就行”。这就是逸夫小学一名普通老师的点滴事迹,她的做法也在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XX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获得“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

7、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被誉为大漠“猎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XX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此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

8、队表达了年度致敬。于敏:报国心皎洁于敏主要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

9、制中的关键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XX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朱敏才、孙丽娜:为霞尚满天朱敏才主要事迹朱敏才,

10、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他们的足迹9年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XX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

11、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颁奖辞你们走

12、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主要事迹赵久富,男,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XX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XX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50年前,南水北

13、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XX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XX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队伍就要出发了,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将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久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

14、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误了移民的行程。XX年,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颁奖辞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张纪清:涓滴见沧海张纪清主要事迹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XX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

15、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两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XX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颁奖辞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陶艳波:爱子心不尽陶艳波主要事迹陶艳波,女。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