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42477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北京化工大学自然辩证法材料题屠呦呦获得诺奖固然让人激动,但振奋之余,我不禁想起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从内在因素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导致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而非中国的原因,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双方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与中国相比,西方思想大抵上更多是属主智主义的。“哲学”一词在辞源上本来就是“爱智慧”。甚至像苏格

2、拉底那样有着浓厚伦理色彩的人,也标举这样的口号:“知识就是德行。”中国思想的传统,其主流是主德而非主智的,知识从来就是附属于德行,为德行服务的,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所以追求真理在中国首先而且主要地就不是指获得知识,而是指履行道德义务。儒家崇德行于上位,道家不但要求“绝圣”,同时还要“弃智”。中西方思想的对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主德与主智的对比,是道德与知识的对比,亦即伦理与科学的对比。而从外在因素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体制、科研机构以及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建制保证。与此相关,近代科学得以诞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必须受到现存政治社会体制的尊重和鼓励,亦即现存的政治社会

3、体制必须能够把大量的聪明才智吸引到科学事业上来。文艺复兴后西欧各种学会和学院的建立与发展蔚然成风,这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但这种条件在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知识分子的出路,他的地位、荣誉和价值,并不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直到近代为止,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不需要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的科学知识,人们的聪明才智也还不可能被引向科学研究之路。中国的社会条件还远远没有成熟到足以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得以诞生和发展的地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要大力宣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与生产者的素质、生产对象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管

4、理紧密相关。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实现的。邓小平也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以及既坚持自力更生,又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科技方针。然而放眼当今社会,我又想到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归根结底,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教育。从内在来看,是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身在儒释道文化圈的中国教育,强调伦理与知识,终极目标是君子;西方教育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形式逻辑理论和实验验证科学的传统,强调真理与智慧,终极目标是思想家和科学家。从外在来说,就是教育体制内部的问题了。大学应培养人才,人才应崇尚科学,大学老师应该是自

5、由身。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综上所述,中国要想成为科技创新型大国,要注重人才本身,更要注重教育体制的变革。文化是内因,社会是外因;人才是内因,制度是外因。只有坚持内与外的辩证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那么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我看来,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抓好创造性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个要素着手。美

6、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最后,我们在应用科学技术时,要注意到对生态的影响。人工自然的开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的本来面貌,打破了原有的良性自然平衡,引发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然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技术并不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源自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所造成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本主

7、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治理从立法执法做起最近几个月全国各地都多多少少受到雾霾的侵袭,而中国首都北京的环境问题更是被人所诟病。从曾经刚刚被世人知晓,到如今雾霾肆虐,也只经历了短短几年的时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如何做到将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相协调,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认为仅通过一些适当的经济手段还不足以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同时还应当辅以严格的法律程序及强大

8、的执行力度。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研视频。有两处我感受很深。一是环保局对自己“有义务但没权利”的无奈,二是深夜交警“这种车不处罚”的苦笑。我们看到视频里环保局执法的过程中,违规者屡次强词夺理,最后说了一句“环保局有义务但没权利”。我认为他不经意的狡辩正是暴露出当前在环境监察方面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环保局有义务对违规建筑、违法车辆进行处罚,然而最终的执法者却并不是环保局。这样一种对于工作职责及分工的不明确导致了违法分子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这让我想到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之所以能从七国争雄中脱颖而出,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究其原因是首先完成了封建社会

9、法治制度的建立。它用严苛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鼓励生产,打击偷盗,为国家的强势奠定了基础。同样,对于我们来讲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完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首先就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社会分工,指明国家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为实现法治打好基础。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人民的遵法、守法意识。在视频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车辆的制造是不够国4标准的,但很多都通过了质监部门的审查。又诸如对“绿色通道”车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比比皆是。其中有一句话我尤其印象深刻:不执法就是逼着人们违法,说法颇有道理。试想如果生产残次品或伪造品的代价并不高甚至于无需代价,那么还会有多少人会牺牲自身利益去生产正品呢?

10、商鞅变法之残酷世人皆知,但是我们也应当有所学习。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我们需要做到实处。所以我认为,在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前,应当首先完成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只有如此,人民的生产生活才能有所规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才能实现和谐与统一。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i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ii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iii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

11、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和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i“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ii“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力和义务。实施人道主义,不但对人,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给予必要的关怀。iii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然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

12、统一起来。2.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和确立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概念: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i人口激增1999年世界人口达60亿ii资源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呀=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不可更新资源两类。“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

13、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iii环境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i“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ii“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iii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iv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的发展观所致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i人在生态系统中是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的。ii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生态观念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多样性的观念生态规律i“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的规律。自然界任务生物物种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是生态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动力之网。ii“能流物复”和“协

14、调稳定”的规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进而把生物圈连成一个整体。iii“负载定额”规律。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种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iv时空有宜规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特征,使人类在构建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规划人的生产、消费理念和行为时,能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因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3.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最早提出

15、“可持续发展”,这之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性原则。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共同性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公平性原则。一是代际公平,二是代内公平。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严重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我国XX年提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包含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