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虚词总结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33576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虚词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劝学虚词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劝学虚词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劝学虚词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劝学虚词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虚词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虚词总结(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劝学虚词总结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

2、为轮輮使之然也: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四、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筋骨之:“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臂非加长也。3声非加疾也。4假舆马者,

3、非利足也。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省略句1輮以为轮。2輮使之然也。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六、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七、一词多义1、于青,取之于蓝。而

4、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而劝学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此句也可表顺承。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焉:、风雨兴焉、圣心备焉4利:金就砺则利非利足也5.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6.假善假于物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求假暂归假以雄权7.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

6、尊为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曾游于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便安家于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这样的认识,他非常重视教育的功能和人的后天学习的作用。这也是他把劝学置于其著作第一篇的原因。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唯物主义观点。2荀子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

7、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大。九、荀子名言名句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文学常识1.选自荀子劝学。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

9、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

10、,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三、文言虚词1而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代词。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

11、之所学4焉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和”或“及”或“又”。如: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剑阁峥嵘而崔嵬。蟹六跪而二螯。

1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才”“接着”。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吾恂恂而起。吾尝终日而思矣。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表示目的关

13、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而母立于兹。余知而无罪也。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而后才,方才。例:三月而后成。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二、【何】1、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