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30203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6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判断力批判读书报告(共10篇)判断力批判的笔记-第81页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关于判断力批判、邓晓芒先生释义、冥河的摆渡者的读书笔记。以问答体形式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以呈现康德思考路径,并以【问题】标识主干,以【阐释】标识进一步论述,以【概念】标识术语解释,以引号标明引用原文。【问题】问: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如何?答:包括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四大部分。具体结构如下:序言:总括了判断力批判对于联结前两批判从而完成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与意义。导言:简介了批判哲学

2、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概念及总体构想。13:讨论了批判哲学的总体结构问题。46:探讨反思判断力的含义、功能及其与愉快情感的关系。79:进一步深入讨论两种不同的反思判断力各自的概念、作用,以及其关系和对知性与理性的联结方式。审美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美的分析论:通过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崇高的分析论:从批判哲学立场探讨崇高的先天根据,包括数学的和力学的崇高两方面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通过演绎审定情感的主观普遍性。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考察了鉴赏所必然陷入的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的解决。鉴赏的方法论:简介了美和艺术的入门问题。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

3、力的分析论:探讨了客观合目的性及其分类,并由此阐明了有机体和自然目的系统。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探讨了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解决。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追溯自然界的最终目的,通过对人身上体现的最后目的进一步反思追溯至道德目的论,并由此而向超自然的终极目的神学目的过渡。序言【问题】问:何谓纯粹理性?何谓纯粹理性批判?答:指“出自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力。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同属纯粹理性的知性和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原则。而“纯粹理性批判”指对于纯粹理性和界限进行一般的研究。即探讨纯粹理性的运用如何可能,认识的界限在何处。【阐释】问:那么认识的界限在何处?答:认识的界限在于

4、不能超越现象界而到达物自体世界。【问题】问:纯探讨了哪种心灵能力?对应于哪种认识能力?答:纯探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排除了欲望能力、情感能力;对应于根据先天原则探讨认识能力中的知性,而排除了判断力和理性。【阐释】问:而排除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在这一进程中,判断力和理性“都不可能提供出构成性的先天认识原则”。所以纯必须对除了知性以外的其他认识能力加以审查,而经过批判后,所剩下的唯有人的知性为自然界所立下的法则,它们构成自然科学。【概念】问:何谓构成性?它与调节性有何区别?答:构成性、建构性指其本身构成知识,而调节性、范导性则不构成知识,仅具引导作用。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知性本身构成知识;而判

5、断力则附属于知性,无先天原则,只是借用知性的先天原则将之联结到感性材料;而理性则是调节性的,它只是提出自然科学所追求的最高统一性的理想,起指引作用,但本身不构成知识。【问题】问:如何理解理性的调节性作用?它具体表现在何处?答:理念的调节性作用指理性对知识有调节、范导作用,“使所有其他的纯粹概念都听从理念的指点”,从而趋向于某个最终目的,趋向于真理的总和。具体表现在消极、积极两方面,消极即限制作用,抑制知性的“僭妄”,不使之跨出认识的界限去规定物自体世界;积极即引导作用,以完整性原则引导知性。【问题】问: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就知性含有先天的构成性原则而言,在认识能力中它拥有自己的领地。简

6、言之,人的知性为自然知识立法。而由纯中对于知性的分析,可得出实中对于理性的分析结论是:理性在实践领域中起构成性作用,在道德领域内拥有自己的领地。简言之,人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立法。【问题】问:那么,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在认识能力秩序中作为中介环节的判断力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判断力是否也有其先天原则?这些原则是构成性的还是调节性的?它是否会将规则先天赋予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换言之,即判断力能否为情感能力立法?【概念】问:认识能力的秩序是怎样的?答:高级认识能力有知性、判断力、理性三个层次,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知性提出概念,判断力进行判断,理性进行推理。知性所提出的概念即范畴,判

7、断力运用范畴进行判断,理性将概念变成理念进行推理。【问题】问:对判断力批判在三大批判中的定位如何?答:由于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包括知性、判断力、理性三方面,对知性作认识论的判断,对理性作道德判断,因此必须对判断力也进行批判,否则不完整;但虽然可对它进行批判,它不构成形而上学的独特部分,只是作为中介、桥梁而不独占领地,“只能在必要时随机附加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阐释】问:进行判断力批判的原因何在?答:因为要建立未来的形而上学,必须打牢基础,“直到奠定不依赖于经验的那些原则之能力的最初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是为知识打下基础,实践理性批判是为道德打下基础,而如果没有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打下牢固的基础,“将

8、不可避免的导致全体的坍塌”。【概念】问:如何理解“在健全知性这一名目下所意指的”正是判断力?答:健全知性又译为“常识”,即运用通常的、正常的“识”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而判断力正指此。【问题】问:发现判断力的先天原则的困难何在?答:由于“任何一条原则它都必须先天的包含于自身内”,而要发现判断力的原则,则必须运用该原则,故有自相缠绕的困难。要发现其非借自知性或理性的特有原则,“必定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问题】问:寻找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所应注意的是什么?答:首先,因为先天概念属于知性,而判断力只针对知性的应用,所以其先天原则不能“从先天概念中推导出来”;也因此,应当从判断力本身引出概念,且该概念只充

9、当判断力本身的规则而不通过判断力将其他规则运用到经验材料上去。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出判断力的规则,但不能将之引导成为外部规则;因为如果判断力必须适合该规则,则其又必须寻找另一判断力“以便能够分辨该判断是否属于这个规则的场合”,将陷入无穷后退。这种困窘主要发生在审美判断中,即对自然美、艺术美、崇高的评判中。“尽管如此,对判断力在这些评判中的某种原则的批判性研究是对这种能力的一个批判的最重要的部分。”【问题】因此,对于判断力的定位是什么?答:因为审美判断力虽然不能用来认识而只能用来鉴赏,但它隶属于认识能力,是由认识能力所构成的;并且需要证明它按照审美判断的先天原则“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有一种直接的关

10、系”,而不与在理性概念中尤其先天原则的欲求能力相混淆。简言之,即其来自于认识能力,但不是为了认识;虽不是为了认识,但也不是为了实践,与欲求能力不同。【问题】问:进行判断力的意图是什么?答:对审美判断力的研究是“出于先验意图”、为建构先验哲学的,而不是“为了陶冶和培养趣味”。【问题】问:在结束三大批判之后,康德的目标是什么?答:康德说:“我将马不停蹄地奔赴学理的探究”,“学理的探究”指建立未来形而上学的体系,包括自然的和道德的两大部分。判断力只要批判就足够,它本身不构成学理,而附属于其他学理之上,起联结作用。导言123【问题】问:导言第1、2、3节所讨论的主要是什么?答:主要是探讨哲学的宏观划分

11、,三节内容确定了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对于联结彼此独立的知性立法、理性立法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以此阐明批判哲学必须包括三大部分。导言1哲学的划分【问题】问:第1节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是哲学的划分。【问题】问:首先,哲学通常如何划分?答:就哲学包含有有关对象的理性认识原则而言,我们“把哲学象通常那样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阐释】问:那么作出这一划分的前提是什么?答:前提是“属于一门科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那些理性知识之诸原则的某种对立”,换言之,即由于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的原则、对象、概念都不相同,且“对立”,所以才需要进行划分。【问题】问:那么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不同至于对立在何处?换言之

12、,为什么能够作出这样的划分?关于判断力批判的读书报告“心灵具有三种能力: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以及欲求能力。我在纯粹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的批判里发现了第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因此,鉴赏批判的任务在这个时候就注定是发现愉快和不快的感觉的先天原则,而康德则通过把哲学的这个部分与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并列,称之为目的论。对于他和他的审美哲学来说绝对根本性的是,美者的分析论是按照他的范畴学说的图式来划分的,而且不可忽视的是恰恰是从这种探讨方式中产生出的决定性疑难就在于如下问题:审美判断力的普遍有效性如何与其个别品性相统一。审美问题的这种表述以一种令人信服的类比接续着康德

13、为说明其范畴学说而在导论中新提出的那个认识论区分:感知判断与经验判断的区分。按照康德的理解,这种关系与关于适意者的判断和关于美者的判断之间关系的类似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康德在那里发现,个别的感知判断能够成为要求普遍性的经验判断。与此相反,在美的判断这里,这种借着一个概念的确立可以明确地被排除,而且由此这对于哲学家来说成为一个逻辑问题。在康德于那种主观合目的性中揭示出虽有其形式上个别性及其对概念的独立性却使人理解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那种先天因素的时刻,对他来说,美学必然从心理学的领域移入先验哲学的领域。这样一来,如康德以苏尔策、门德尔松和特滕斯同时的划分所认定的那样,灵魂生活的第三个领域,即情感,成

14、了批判方法的对象。人们可以把出自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力称为纯粹理性,而把一般而言对纯粹理性的可能性和界限的研究称为纯粹理性批判。如今,在我们的认识呢你的秩序中、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环节的判断力,是否也独自拥有先天的原则;这些先天原则是建构性的还是纯然范导性的,而且它是否会先天性地把规则赋予作为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的中间环节的愉快和不快的情感,这就是目前的判断力批判所要讨论的。如果就哲学通过概念包含着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的诸原则而言像通常那样把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那么人们做的完全正确。但在这种情况下,为这种理性认识的诸原则指定了它们的客体的那些概念,就必定是在类上不同的,因为若不然,

15、它们就没有理由被划分开来划分在任何时候都以分属一门科学的不同部分的理性认识之诸原则的一种对立为前提条件。但是,只有两种概念,它们允许其对象的可能性有同样多的不同原则:这就是各个自然概念和那个自由概念。现在,既然前者使一种按照先天原则的理论知识成为可能,而后者就前者而言在其概念中就已经只带有一个否定的原则,与此相反对于意志的规定则建立起扩展的原理,这些原理而叫做实践的,所以,哲学正当地被划分为两个在原则上完全不同的部分,被划分为作为自然哲学的理论哲学和作为道德哲学的实践哲学。我们的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域,即诸自然概念的领域和自由概念的领域;因为认识能力是通过这两者而先天地立法的。一般判断力是把特殊的东西包含在普遍的东西之下、来对它进行思维的能力。如果普遍的东西被给予了,那么,把特殊的东西归摄在普遍的东西之下的判断力就是规定性的。但如果只有特殊的东西被给予了,判断力为此必须找到普遍的东西,那么,这种判断力就纯然是反思性的。现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