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三中2009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79696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兴市三中2009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资兴市三中2009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资兴市三中2009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兴市三中2009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资兴市三中2009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兴市三中2009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兴市三中 2009 年下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时候到啦,当你走进考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老师真诚提醒你:请你务必书写认真、工整、 规范,卷面干 净、整 洁、美观。一、积累与运用(28 分)1、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改正并将所有词语写在方格内,要求书写正确、规范。(3 分)张惶失措月明风轻2、按要求填空。(8 分) ,恨别鸟惊心。出淤泥而不染,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石壕吏中通过对比映衬,突出官吏凶暴喝人民是: ! !3、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A对偶 排比 拟人 B对偶 夸张 拟人C 夸张 对偶 比喻 D夸张 对偶 比喻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 分)A同学们以敬佩的眼光倾听着这位老红军作的报告。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D、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2 分)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

3、路。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6、根据语境,依照画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限 20 字以内) (3 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冈;, ;欣赏是一汪甘泉,浇灌枯竭的希望。补写: , 。7、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十个字(2 分)北京时间 9 月 25 日 21 时 10 分 04 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 时 19 分 43 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8、综合性学习(6 分)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4

4、周年,班级拟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各项工作,完成下列试题。(1)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一句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句;列举一部战争题材小说及其中一位军事人物或一场战役。(2 分)诗(词)句: 小说及人物或战役: (2)这是同学们从图书馆查到的一则资料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 国 家 军人死亡数 平民死亡数中 国 28,000,000 30,000,000 日 本 1,850,000 672,000苏 联 13,700,000 13,000,000 德 国 3,500,000 1,600,000南斯拉夫 300,000 1,200,000 意

5、大利 77,500 153,000从上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2 分)a: b: 看了上表,你想说些什么,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2 分)二、阅读与欣赏(32 分)【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6、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解释加点词语(3 分)(1)咸来问讯( ) (2)便要还家( ) (3)乃不知有汉( ) 1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姓名: 学号: 班次: 11

7、、陶渊明按时间先后顺序,以 为线索,从 桃花源, 桃花源到桃花源,直至再寻桃花源,为人类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4 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 分)【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

8、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_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3、

9、横线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是_ _ _ (2 分)14、选出对“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 ) (2分)A. 因为能让儿子坐到车上吃橘子,所以感到很轻松。B. 因为买回了橘子,身上的泥土扑打得干干净净,所以感到很轻松。C. 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D. 因为把橘子都交给了儿子,所以感到很轻松。15、 “我”起初暗笑过父亲的“迂” ,后来却泪眼模糊,主要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种情绪转变( ) (2 分)A与父亲分别在即,因舍不得离开而落泪。B看到父亲不辞艰难为自己买橘子,体会到父亲的爱子之情,感动得落泪。C看到父亲年迈力衰,不禁心酸落泪。D此别而去,前途茫茫,感慨

10、世事艰难,故尔泪水盈盈,几多感伤。16、“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 )(2分)A怕别人笑“我”幼稚。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17、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 )(2分)A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 B表达了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C表达了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 D表达了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三】布 鞋厉彦林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

11、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

12、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

13、,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娘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