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792467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PPT 页数:264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264页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264页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264页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264页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2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2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点、问题、展望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分析与展望,中学历史的五个“脱离” 教学与命题脱离; 教材与试题脱离; 体例与考纲脱离; 试题与答案脱离; 考生与阅卷脱离。,历史难教,历史难学。,2016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四大观感,难度稳中有降、聚焦学科素养、 彰显课程意识、对话热点话题。,难度稳中有降,(一)选择题题型、题量保持稳定 依托新情景、新材料,重点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非选择题: 第40题:重能力(概括、分析、评价) 第41题:视野宽、角度新、立意高,,(二)选做题: 脱教材、重能力、显主题、贴现实。,各模块分值分布,各模块分值分布,必修部分试卷结构,选择题类型分值统计(总分4

2、8分),非选择题题型分值统计(必修37分,选修15分),(1)概括归纳题; (2)分析因果题; (3)评价题; (4)论证观点题; (5)比较区别题; (6)提取信息说明题; (7)谈认识启示和理解的开放性试题。,非选择题题型,聚焦学科素养,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1.唯物观念: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

4、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

5、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西安市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全国卷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全国卷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对话热点话题,2016年的历史试题,依托学科知识,彰显价值引领。 如新课标全国卷第24题关于中国古代汉字,落脚点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第27题考察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在台湾安居繁衍,落脚点是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血浓于水;第33题对英国人口死亡率变化的考察,落脚点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第40题对中国历代移民问题的考察,关注的是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历史贡献;第41题考察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玄奘和鉴真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也是对一带一

6、路国家战略问题的时代热点的体现。 新课标全国卷第24题,对汉代儒学的考察,落脚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第30题,落脚点是国共关系;第41题,是对当前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和人口红利问题的回应。,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试题开放有度,满足个性发展,体现史观引领,拓宽历史视野,贴近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新课程五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依托基础知识,考察知识运用,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彰显课程理念,第一、从重教材到重课程,第二、命题点向课外延伸,传统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新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 材料的功能不是印证教材的观点,

7、而是学生提取信息、得出结论的依据。 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是新课程高考的一个突出变化,表现在试题上是更多地呈现新材料、新情景。,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的理念,有利于培养思维活跃、视野宽广的新型人才。 这一思路命题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知识积累,长期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难适应,而且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中学教学中亟待解决。,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2011全国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

8、,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A B C D,(2013全国卷34)图6中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2015全国卷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

9、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2016全国卷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2016全国卷 )34.,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对不离的国际经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10、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2016年全国卷 第29题关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生产、第31题关于“一五”计划期我国住宅建设、第33题关于英国18世纪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第34题关于1928年美国出版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第35题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洲等地巡演等。试题中的“材料”或“现象”在教科书中找不到“原形”,但这些“材料”或“现象”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结合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对这些“材料”或“现象”是能够做出合理解释的。学生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涉及到这些知识。,课程理念对高考试题的影响,(一)新课程要求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

11、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三)新课程要求历史学科内容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四)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五)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新课程要求学

12、生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七)新课程认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课程理念对高考试题的影响,能力考察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尤其突出对学生认识能力、概括能力、评价能力的考察。,彰显课程观念,突出能力考察,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16全国卷40)(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

13、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2016新课标全国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4、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2016新课标全国卷40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2016新课标全国卷41)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

15、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全国卷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全国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

16、,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全国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2015全国卷40)(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