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792041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材料作文“分类审题立意”训练,第一类:叙事类材料作文。包括叙事有提示语(中心句)类和无提示语(中心句)两小类。,叙事有提示语(或中心句)类,根据提示语而立意。 (1) 例: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到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保护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世

2、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地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叙事无提示语(或中心句)类,依据故事由果索因而立意。 (2)如: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

3、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1)从牧羊人认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角度追因: 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立意: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立意为“了解自己,认清自我”等,如“做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做自己最适合的事”、“给自己的人生定位。 (2)从儿子认为“它也很可爱”角度追因;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由此可以立意为“勇于尝试”,如“有异想才会有天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于实践也是一种美丽”等。 (3)从整体的角度追因: 从乌鸦失败角度追因: 可以立意为“既要有勇气又要有能力,二

4、者不可偏废”等; 从父子评价的不同角度追因: 可以立意为“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有别的眼光来审视” 。,第二类:议论类材料作文,包括议论有提示语(中心句)类和无提示语(中心句)两小类,议论有提示语(或中心句)类,根据提示语而立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议论无提示语(或中心句)类,揭示

5、材料含义而立意。,星 星(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角度一:是从“远看”的角度去理解,比如距离产生美,引发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人应该怀有梦想,去实践理想的过程最美,强调追求的过程,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等。 角度二:在远望和近观中,强调、肯定只有近观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本质,深入地看问题或着是说实践出真知。 角度三:三是将“近观”和“远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思考“远望”和“近观”的辩证关系,如“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如“既不能沉溺于幻想,也不能让自己飞翔的思想湮没于现实”等。,第三类:阐释说明

6、类:也叫完全直接提示语类,即围绕某一中心词或句子阐释说明多角度,审题立意类似话题作文。,完全直接提示语类:审题立意与写作方法类似话题作文。 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多样,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挑战和变革。,关键词: 数据,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

7、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是,关键词: “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木质门窗断言:想让阳光从紧闭的门窗进来,简直是痴心妄想!后来见到玻璃门窗,它不说话了。 油灯断言:灯座在上,光焰在下,是痴人说梦!后来瞥见倒吊的电灯,它不言语了。 漂浮在河面的木头断言:让铁块浮在水面,是白日做梦。后来遇到钢铁巨轮,它哑巴了。,现在有人提出“次道德”这个概念。何为次道德?比如医院宰人,人们把宰人狠的叫不道德,把宰人轻的叫次道德;小偷偷了人的包,把包里的钱捏干净,把证件归还,小偷就成了次道德者。这些实际上是现代人对道德标准和要求低价处理,暴露的是不道德的

8、现象和行为更严峻了。 新闻登报,一位中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被人劫持到玉米地里偷了肾,劫人者在这个中学生的衣兜里放了一万元钱。比如这个偷肾的人,他也做了次道德行为,但不能掩其兽心。,在我们们周围,“标准”无处不在,如国际食品安全质量体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PM2.5浓度标准等。“标准”使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了依据,也减少了许多争议。 然而,最近某市公布的“和谐家庭”评选标准却引发了市民的广泛争议。评选标准包含了“家庭主要成员要经常上网”、“家庭藏书量300册以上”、“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等内容。,有这样一个电视节目片段:山间小学通往外界的唯一的一座石桥被洪水漫没,老师带领孩子们扶着栏杆挪过石

9、桥,但孩子们看着脚下肆虐的洪水,惊恐得无法迈步。老师要求“抬起头,望着蓝天”,孩子暂时看到了蓝天白云,忘却了惊恐,勇敢地通过了石桥。 其实,生活中的险境有时无法回避,与其悲观地停滞哭泣,不如豪迈地欢歌前行。,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了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走过去之后, 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为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

10、文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点什么。”,晚上,妈妈陪孩子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孩子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妈妈说:“对,再造一句。” 孩子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妈妈说:“对。等等,不对!” 孩子不懂妈妈要说什么。妈妈的本意是赞赏小孩,以为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妈妈接着对孩子解释说:“你造的这个句子是一个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因为跟后边参考答案

11、不符。” 第二天放学回家,孩子就高兴地说:“妈妈,我造的句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说我的造句有创意。”,在一个网络论坛里,某人发了一个帖子,向网友请教。帖子的内容是:对一个事物美的感受,与对这个事物的熟悉程度,二者有什么关系?下面是三个网友的回复。 网友行板如歌:对事物越熟悉,感受到的美越深刻、全面。 网友清风明月:对某个事物全然不知,带着无比的神秘去想象,得到的美感最强烈。 网友一树寒梅:对事物不可不知,也不可全知,在半朦胧半真切的情况下,得到的美感最强烈。,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12、。”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 同样一只鞋,并不是所有的人穿了都会合脚。(古罗马绪儒斯) 鞋子合了脚还要合了意才能卖出去。(佚名),著名作家麦家认为,人生必须配备的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