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789921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十七大精神学习体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在深刻分析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后,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今后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的重要举措。通过学习,结合工作调研,现就健全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思考如下。一、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由专业经济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服

2、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民的合作服务体系和公司的经营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呼唤。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小生产”方式,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克服这种局限性,客观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步伐。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包含众多环节的复杂过程,许多环节不适合分户经

3、营,如灌溉、良种制作,如果单家独户进行,既浪费人力,也浪费物力、财力。有些可以分户经营的环节由于受资金、技术、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如果由农户各家去包揽,则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一家一户经营既缺乏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又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化技术和可靠灵便的信息做保证,而中国多数农村地区还比较闭塞,农民缺文化、缺技术、缺信息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再次,由于目前多数农村的经济还不很发达,农民的再生产能力很弱,靠单家独户的力量很(转载于:写论文网:健全青少年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难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尤其是一遇自然灾害,往往无能为力,这就更需要农

4、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出面聚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以作为农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最后,从管理的角度看,由于每家每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都必须考虑产、供、销的问题,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核算问题,而目前的实际状况表明,大量的农户不具备这个素质。这种普遍性的管理问题当然需要通过培训教育的途径来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素质,而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当前更需要一种专门性的组织来实施经常性的统一指导。、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减小农民承受市场风险的需要。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把一些每家每户共同的重复性的生产环节分离出来,从事某些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就应包括

5、产前、产中、产后这种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服务,服务的范围和领域都扩大了。同时,产品由包销定价、国家统管,变为随行就市、价格上下波动,这对农产品生产者来说,风险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有一种社会组织来承担这部分分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广科学技术的要求。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容纳不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无力购臵贵重的机具。机动喷雾器的功效比背负式喷雾器高多倍,但是很多农民买不起,即使买后利用率也不高。工厂化育秧比传统的露地育秧优越,但是靠分散的单个家庭却难以做到。家庭经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常出现矛盾,而且,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以及整个农业向深

6、度和广度进军,都要求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家庭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产物。从全国总体上说,家庭经营适合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但从生产力水平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看,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历史趋势。要把家庭经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经营的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我国现阶段,大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同时并存,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也只能通过强

7、化服务体系这条途径来进行。在国外,法国自1973年起立于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和农业食品出口国。法国农业之所以能在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成功地建立和完善了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之,农民在家庭经营这种小规模生产的现实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赖将长期存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即使是在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发生较大变化之后,也仍将有大量的单个经营单位办不到或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使农业生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

8、一环,而且成为农业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杭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市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二、三产业较发达,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而农业生产仍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小规模生产为主体,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如何构建与农村经济市场化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据今年5月以来我们对以市场化运行的农业合作服务和经营服务为重点的调研表明,我市合作与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呈现以下几

9、个特点。农民需求迫切。目前,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对的基本现实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人多地少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农户人均耕地仅亩;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弱、素质低者居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对薄弱,使得每个农户都必须考虑产、供、销和效益核算的问题。由此带来一系列小农生产与专业化、标准化大生产之间,小农经营与商品化的大市场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而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业、农民的需求,解决或缓解上述矛盾。1、统一服务成为普遍需求。目前农户最普遍最迫切需要集中在农资供应、病虫防治、新技术应用、农产品收获、产品

10、销售等方面的统一服务,以解决其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弱、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单位规模生产成本较高的困难。2、综合服务成为新的需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从简单的统一服务转向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层次拓展的综合服务。如资金融通、农资租赁、关于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任宝玉摘要自乡镇财政设立至本世纪初开始农村税费改革,20多年间,中国乡镇财政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与此相联系,乡镇治理模式也开始变化,即从财政汲取型治理向服务型治理转变。服务型治理模式的最终确立需要新型财政体制的支持,然而,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只是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负担问题,传统的财政治理体制并没有

11、得到根本改造,这必然深刻影响乡镇治理转型的过程。关键词乡镇财政;财政体制;财政汲取型治理;服务型治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体制与国家治理体制存在内在关联,财政体制既是国家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相区别的重要表征。从财政发展的历史看,“家计财政”与封建制度相联系,“国家财政”与计划体制相联系,而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相联系1(P115-217)。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为认识国家政权建设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试图从乡镇财政变迁的视角揭示中国乡镇治理方式的变化及其特点。在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农民,其特点表现为“以农养政”,是典型的

12、农业型财政。在这种财政模式下,向农民汲取一定数量的财政资源是乡镇治理的基础和乡镇治理的重要内容。与此相联系,这一时期的乡镇治理可以称之为财政汲取型治理。财政汲取型治理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引发了农村大量的社会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的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负担问题得以解决,乡镇政权组织得以从繁重的税费收取中解脱出来。乡镇财政的重大转变为乡镇治理转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条件。乡镇治理转型的目标是确立服务型治理模式。所谓服务型治理,是指以建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治理模式。服务型治理模式的确立要求以公共财政制度为保障2。农村税费改革只是向服务型治理迈进的开端,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公共

13、财政制度将使乡镇治理模式转型最终得以实现。一、“分灶吃饭”与“以农养政”:税费改革前的乡镇财政中国乡镇财政的前身是公社“财政”。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财政管理级次是到县级财政,人民公社不是一级独立的财政单位,人民公社收支中属于国家财政的部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公社是县财政的一个报账单位。公社这种统收统支的财政分配关系对早期乡镇财政的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乡镇财政建立初期,乡镇财政管理在体制上是多种形式并存,但主要形式是“定收定支,收入上缴,支出下划,超收分成”。这实质上仍是属于统收统支的做法,乡镇财政依附于县级财政,乡镇财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级财政3(P2)。但是,在自上而下的财政压力

14、下,县级财政也在不断调整对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和办法,从而释放自身的财政压力。县级财政的主要作法就是通过重新核定乡镇财政的收支基数和分成比例,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多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体制来向下转移自身财政压力3(P2)。这种管理体制实质上具有“分灶吃饭”的改革取向,但在乡镇财政建立初期,由于乡镇金库并没有建立,县乡之间的财政分灶并不彻底。乡镇金库是乡镇财政预算收支的总的出纳机关,是国家金库体系的基层机构。建立乡镇金库是建立乡镇一级完整财政的重要标志。乡镇金库建立之前,乡镇财政有财无库,财权不完整,不是一级真正独立的财政单位。1980年代后期,县乡开始进行“分灶吃饭”的财政改革。县乡实

15、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乡镇财政自身建设客观上要求建立乡镇金库,乡镇金库应运而生。乡镇金库的建立使乡镇财政和县级财政之间“分灶吃饭”有了制度上的支持。县乡财政实行“分灶吃饭”是对统收统支的大锅饭财政的制度性突破,这一体制对乡镇财政造成了深刻影响。在“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下,乡镇财政承接了来自县级财政的巨大压力。县级财政向乡镇转移财政压力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县级财政部门通过对乡镇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把本该属于乡镇的财力通过体制转化为县级财力。其通常的作法就是过高地核定乡镇财政的收入基数,同时压低乡镇财政的支出基数。这样,乡镇财政预算内收支就常常会出现缺口,这个财政缺口实

16、质上就是县本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一种体制内掠夺;二是县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通过非制度化的渠道,以各种基金、集资等名义,直接从乡镇提取财政性资金;三是下放事权,如借机构改革把“七所八站”的管理权及相关事权下放到乡镇,从而将相应的财政支出转移给乡镇。在19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压力型体制”之下4(P25-28),乡镇政府不可能抵御县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向下转移财政压力的做法,否则,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就要“出局”。“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对乡镇财政造成的另一深刻变化是乡镇财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乡镇财政多收可多支,这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政府理财的积极性。在自上而下的财政压力和基于乡镇自身财政利益的内在动力驱使下,汲取财政收入成为乡镇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