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78949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笔记中学德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题型:主观题、客观题 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题型:主、客观题)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题型:客观题 重点:德育的内容)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题型:主、客观 重点:德育过程的规律)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题型:主、客观 重点:中学生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 品德的概述1. 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个人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人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道德和品

2、德的直接来源不同,但最终根源相同,都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3.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4.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二、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三、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 外部条件家庭家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道德认识(取决于已

3、有的道德评判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四、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 有效说服2. 树立良好的榜样3. 利用群体约定4. 给予恰当的将以与惩罚5. 价值辨析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把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儿童品德发展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2-5 岁)无律期,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身的延伸2 权威阶段(5-8 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指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3 可逆性阶段(8-10 岁)自律阶段,准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 公正阶段(10-12 岁)具有公正观念,从可逆的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教育价值:1

4、. 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2.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三水平六阶段1. 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只为避免惩罚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定好坏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2.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个体行为需符合社会准则,规则已内化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好孩子“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认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3. 后习俗水平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

5、律与权威的标准,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法规是社会契约,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责任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教育价值:1. 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 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4.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一、 德育的含义广义: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学校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二、 德育的意义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 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 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三、 德育的主要内容1. 爱国主义

6、和国际主义教育2. 理想和传统教育3. 集体主义教育4. 劳动教育5. 纪律和法制教育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四、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 生命教育2. 生存教育3. 生活教育4. 安全教育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一、 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1. 概念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德育方法二、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

7、、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道德认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意: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道德行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

8、原则、途径与方法一、 中学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 导向性原则基本涵义: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 疏导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向上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涵义: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

9、出的要求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基本涵义: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协调,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要求: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5.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涵义: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

10、行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 知行统一原则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获得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7.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基本涵义: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

11、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8.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要求: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而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 中学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2. 中学德育的方法概念: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方式 方法:说服教育法a. 语言说服法(口头书面语言)注意说服时机,有针对性;注意学生接受能力;做好引导总结b. 事实说服法:参观、访问、调查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榜样教育法a. 选好学习的榜样b.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c.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