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77481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9.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与分子基础(5学时),第一节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分子结构第二节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第三节 生活周期第四节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第五节 基因的现代概念,第一节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分子结构,一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chromatin) :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是间期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染色体(chromosome):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形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质,组成性异染色质:指各类细胞的全部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缩状态的染色

2、质。大多位于着丝粒区和端粒区,不具有转录活性 。,兼性异染色质:指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所具有的凝缩状态的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巴氏小体(barr body),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异同,二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超微结构,1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每一物种有其特定的染色体形态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为最典型。,染色体的数目因物种而异,同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稳定的 。,(1)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关的术语,(2)染色体分类,中央着丝粒(M); V,近中央着丝粒(SM); L,近端着丝粒(ST);I,顶端着丝粒(T);I,(3)特殊形态染色体,存在于双翅目昆虫幼虫消化道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核中的、一

3、种可见的、巨大的染色体。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多个染色质(5001000条染色线)重叠成类似染色体状结构。比一般染色体长100200倍,粗10002000倍。,多线染色体(唾线染色体),唾 线 染 色 体,最先在鲨鱼中发现,后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的卵母细胞中发现。 呈环的DNA区域是RNA合成的活跃场所。,灯刷染色体,2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染色质中DNA、RNA和蛋白质组成一种致密的结构。,核小体:八聚体/组蛋白(H3 H4和H2A H2B)+140 bpDNA分子(缠绕1

4、.75圈) 核心颗粒 之间为60 bp的连接DNA片段(linker)直径11 nm圆盘状颗粒核小体。(压缩1/7),染色质的二级结构螺线管 H1参与下,核小体紧密连接、螺旋缠绕(6个/圈)染色质纤维(30 nm)。 (压缩1/6),染色质的三级结构超螺线管 螺线管进一步盘绕形成,直径400 nm (压缩1/40),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超螺线管再次折叠而成chromatid(长210 uM)(压缩1/5),5/DNA2-10m/染色单体长度压缩了近万倍四级结构螺旋模型。,第二节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一细胞周期二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三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四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一细胞

5、周期(cell cycle),细胞周期: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时间称细胞周期。,二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有丝分裂的过程,Mitosis in action!,(二)有丝分裂的特点: 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1次分裂1个细胞形成2个细胞,子细胞与母细胞一样。,(三)有丝分裂的意义:1、保证了细胞上下代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三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

6、数减少一半。,1 细线期 2 偶线期 3 粗线期 4 双线期 5 终变期 6 中期I 7 后期I 8 末期I 减数I,9 前期II 10 中期II 11 后期II 12 末期II 减数II,减数分裂仅在性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有两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I,减数间期,1.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I细线期(凝集期;花束期): 细长线状,核仁存在。偶线期(配对期或合线期):同源染色体开始联会(联会复合体),二价体(四分体),(一)减数分裂(成熟分裂)的过程,联会复合体(SC),粗线期(重组期):发生交换,可见二价体。双线期(合成期):可见交叉。终变期或称浓缩期:交叉端化。,(2

7、)中期I:核膜、核仁消失,着丝粒不分裂。(3)后期I:同源染色体分离,向两极移动,染色体减半 。 (4)末期I :核膜、核仁重现。,2.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II:每条染色体含2条姊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是n 。(2)中期II: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II:着丝粒纵裂,姊妹染色单体向两极移动。(4)末期II:核膜重新形成。,中 期,水 稻 减 数 分 裂,1.粗线期2.终变期3.中期4.后期5. 末期6.分裂间期7.前期8.中期9.后期 10. 末期11.四分体12.单核花粉13.单核分裂花粉14.二核花粉15.成熟花粉, 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连续分裂2次; 1次分裂1个细胞形成

8、4个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是母细胞一半,每个子细胞遗传信息的组合是不同; 具有时空性; 前期长而复杂,同源染色体经历了配对、联会、交换,从而使遗传物质发生了重组。,(二)减数分裂的特点:,(三)减数分裂的意义,1.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2.为子代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进化: 后期I同源染色体的成员移向两极是随机的,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交叉与片断交换,四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由Sutton和Boveri在1902-1903年间首先提出,中心观点是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由染色体携带。,第三节 生活周期,一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一低等植物的

9、生活周期,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三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人类配子形成与生活周期,第四节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一中心法则与遗传信息流,1958年 Crick提出Central dogma。,二中心法则的修正与发展,RNA 的复制RNA反向合成DNA,RNA的自催化剪接,DNA水平上的基因重排,RNA编辑,基因中内含子的切除和外显子的连接,朊粒的感染与繁殖问题,1981年,Cech研究组在研究四膜虫时发现,后将这一类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称

10、为核酶(ribozyme)。,RNA的自催化剪接(self-splicing RNAs ),核酶研究的意义:核酶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是对中心法则作了重要补充; ; RNA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如利用核酶的结构设计合成人工核酶,为治疗或破坏有害基因、肿瘤等疾病提供手段;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为先有核酸提供了依据。,四膜虫rRNA内含子的二级结构,四膜虫rRNA的剪接采用自我剪接方式,5-端核苷酸序列,四膜虫RNA的自我剪接,人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和肽链合成,DNA水平上的基因重排(gene rearangement),H链:分、五类,基因位于第14号染色体,人类免疫球蛋

11、白链的基因重排和肽链合成,某些mRNA的核苷酸序列,在生成转录产物后还需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残基,方能生成具有正确翻译功能的模板,这种遗传信息在mRNA水平上的改变过程,称为RNA编辑。例:血浆载脂蛋白Apo B的编辑作用 。,RNA编辑(RNA editing),基因中内含子的切除和外显子的连接,鸡卵清蛋白成熟mRNA与DNA杂交电镜图,例1:卵清蛋白基因成熟过程。,鸡卵清蛋白基因,hnRNA,首、尾修饰,hnRNA剪接,成熟的mRNA,鸡卵清蛋白基因及其转录、转录后修饰,例2: 同一转录本, 在不同的组织, 因剪接差异产生各自不同的mRNA。,1982年Prusiner S.B.以叙

12、利亚仓鼠为实验材料,发现羊瘙痒病(scrapie)的病原体是一种蛋白质,不含核酸,命名为prion,意即Proteinnaceous Infection ONly,译为蛋白质感染因子或朊病毒,Prusiner因此项发现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获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朊粒的感染与繁殖问题,对蛋白质感染因子的增殖方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重折叠模型(refolding model),一种是晶种模型(Seeding model)。,三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tic variation),表观遗传变异:在基因的DNA 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

13、化。,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1942 年的时候, Waddington C.H. 首次提出。几十年后,霍利迪(Holiday R.) 提出系统性论断,即表观遗传学研究没有DNA 序列变化的、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的一门学科 。它提供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应用遗传信息的指令。,表观遗传学是与遗传学相对应的概念:遗传学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基因突变、基因杂合丢失及基因重组扩增等;表观遗传学则是指基于基因序列不发生改变所导致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构象变化等。,X染色体失活,目前已发现的表观遗传变异主要有:,基因组印记,组蛋白修饰,DNA甲

14、基化,RNA编辑(略),X染色体失活,在哺乳动物中,雌雄性个体X 染色体的数目不同,这类动物需要以一种方式来解决X 染色体剂量的差异。在雌性哺乳动物中,两条X 染色体有一个是失活的,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dosage compensation) 。X染色体失活的选择和起始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 这个过程被X 失活中心(X - inactivation center ,Xic) 所控制,是一种反义转录调控模式。,X-失活中心存在着X染色体失活相关的特异性转录基因Xist (X-inactive-specifictranscript) ,当失活的命令下达时,这个基因就会产生一个17kb 不翻译的

15、RNA 与X 染色体结合,引发失活。X失活中心还有“记数”的功能,即保持每个二倍体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余全部失活。X 染色体的失活状态需要表观遗传修饰如DNA 甲基化来维持。这种失活可以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遗传给后代。,Xist RNA结合在染色体上(见箭头),从而关闭整个染色体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C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在脊椎动物中,CpG二核苷酸是DNA 甲基化发生的主要位点。 CpG常成簇存在,人们将基因组中富含CpG的一段DNA 称为CpG岛(C

16、pG island) ,通常长度在1 kb2 kb 左右。,正常情况下,人类基因组“垃圾”序列的CpG二核苷酸相对稀少,并且总是处于甲基化状态,与之相反, CpG岛常位于转录调控区附近,且在正常生理情况下,CpG岛是非甲基化的。甲基化一般会使基因失活即基因沉默,去甲基化又可以使基因重新恢复活性。体内甲基化状态有三种:持续的低甲基化状态,如持家基因;诱导的去甲基化状态,如发育阶段中的一些基因;高度甲基化状态,如女性的一条缢缩的X 染色体。,DNA 甲基化影响到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是致癌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人类的一些癌症常出现整个基因组DNA 的低甲基化和CpG岛局部甲基化程度的异常升高,这将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如染色体的不稳定、可移动遗传因子的激活、原癌基因的表达) 。当CpGs异常甲基化会导致所在基因沉默,这与56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相关,特别是CpG岛甲基化可能会导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