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770557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人员经费的调研报告政法单位经费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证行政政法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此,我们于近期对区本级行政政法单位及两个乡镇行政政法经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我区财政及行政政法单位的基本情况几年来,全区上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原则,依法理财,制度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XX年我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82万元,其中:增值税173万元,营业税546万元,企业所得税23

2、8万元,个人所得税186万元,房产税8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22万元,专项收入242万元,罚没收入226万元,行政性收入321万元。扣除专项收入等后的经常性上级补助收入为2693万元,上解支出687万元,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2万元,其中:1、工资性支出3960万元。2、公用经费支出2570万元,人均公用经费万元。3、社会保障和抚恤支出269万元。4、离休干部医药费129万元。5、上级专项配套333万元。6、其他专项收入安排的支出及上级专项支出3641万元。全区刚性支出需求情况:最低刚性支出需求6530万元,占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的,缺口842万元。财政供

3、养人口情况:全区财政供养人口3609人,其中:行政政法人员948人,其中公检法司人员313人,教育人员1169人。我区行政政法共设职能机构55个,实有人数948人(其中离退休176人),占同级财政供养人口的26。二、行政政法单位经费安排及支出管理情况一直以来,我区以“从优待警”、“科技强警”为重点,本着优先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原则,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我区一般单位日常公用经费13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3000元/车。五大班子和公检法司部门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达到15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5000元/车。XX年我区用于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2万元,占

4、同级财政支出的22,同比增长,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79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08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388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5。XX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6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0,同比增长。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0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004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44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XX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09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1,同比增长,略高于收入增幅。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7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21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0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XX

5、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750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同比增长,明显高于收入增幅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468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282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1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0。XX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3007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同比增长29,高于收入增幅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197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810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3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0。从XX年至XX年的情况看,特别是XX年以来,对于行政政法经费的投入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且经费增幅明显高于地方收入的增长幅度,最高增幅已超过收入增幅近17个百分点。充分

6、体现出地方财政在财力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对行政政法支出的倾斜。此次重点调查的六个行政政法单位和两个乡镇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明显增长。其中*从XX年至XX年公用经费平均增长9;*公用经费平均增长40;*公用经费平均增长35;*公用经费平均增长16;*公用经费平均增长22;*公用经费平均增长8。*镇和*乡近五年来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所增长,平均达到4和12。几年来,我区财政在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同时,也确保了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尽财力可能为公检法司部门配备办公设备及各种必要的办案设施,提高了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XX年还为公安局和检察院新建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公安干警的积极性,

7、为保障我区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三、行政政法单位负债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财政支持行政政法工作的力量也不断增强。但面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XX年至XX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1、*累计欠款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3、*车辆维修及燃油等累计欠款万元。4、*截止到XX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

8、31万元。5、*截止到XX年末累计欠款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XX三公经费管理调研报告随着“阳光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做为政府公共预算中的“三公经费”支出,已成为全社会对政府预算支出观注的重点。“三公经费”支出过于庞大,已是政府预算中不争的事实,为维护政府预算的公信力,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公共基本服务,扩大改革开放成果上,必须规范“三公经费”支出,从而进一步压缩行政运行成本。为此,结合我县“三公经费”存在的实际状况,对“三公经费”预算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一、“三公经费”状况及存

9、在原因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XX年全年公共财政收入为24873万元,在全市十区县中排名末位。XX年,全县供养人员为6929人,其中在职人员4767人。全县核定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编制143辆。XX年部门决算中,“三公经费”支出2507万元,占全年公共财政收入24873万元的%,占全年“商品服务支出”XX7万元的%。其中:公务接待支出为1032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1136万元。在职人均“三公经费”为5259万元/年,仅次于当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756元/年。若加上各部门变相计入“会议费”、“培训费”中的接待和用车支出,预计我县在职人员“三公经费”人均实际支出数为6950元/年,远超当年全

10、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做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无论从公共财政收入、人均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对比,均远低于市内其他兄弟区县,而我县的“三公经费”比例之高,与做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是严重不符合的。虽然近年来,我县因移民迁建,各项工作任务重、难点热点复杂是导致“三公经费”支出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剔除这些因素后,预计人均“三公经费”支出约5000元/年,其规模仍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三公经费”的控制、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预算执行与监督不到位,导致预算约束力不足,监督机制形同空设。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开展“厉行节约”,但从该项工作实际取得的效

11、果上看,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预算控制及预算执行力度不足。在预算的中途调整及追加上,虽然建立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受政府影响较大,导致监督乏力。形成以上尴尬局面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政治的因素主要是盲目追求发展目标,导致从中央至地方,忽视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展任务逐年高升。层层高压下的结果,反映在地方则容易导致政府预算调整幅度过大。由于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保障部门运转经费宽松,以及职工福利待遇符合实际,只能通过不断地向政府申请工作经费的方式解决,而地方政府为快速推动各部门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发展目标,必然选择不断加大经费保障的方

12、式,制定各类激励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最终促使各部门超编使用人员、超编配置公务用车、要政府拿钱办事、部门间相互攀比且铺张浪费的现象越演越烈。而从人的因素上看,则主要反映在群体思想观念与整个社会风气下的个人享乐主义滋生,导致相当部份干部放弃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公私不分、相互攀比,甚至穷奢极欲的现象存在,导致“三公经费”逐年增长且无法公开、不敢公开。(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体制上的不完善,导致“三公经费”无法控制。从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上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可调配为地方可用财力,是地方政府预算资金的重要组成。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虽然具有附加

13、性和指定性,但在地方财政资金的组成中,特别是在贫困、落实地区,一直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从转移支付资金结构上看,专项资金占上级财政补助的比例过高、分配上的不规范且基本无配套工作经费的事实,是导致各级政府“跑部钱进”、行政运行成本及项目管理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分配管理办法,各地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区系数,基本能够测算出当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增量。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至目前,仍未出台规范的分配办法,一个地方当年所得资金大小,基本依靠对上汇报、争取的方式获得。因此,由于分配机制的不完善,人为操作空间较大,加上该类资金在管理上

14、交叉重叠,既有财政部门下达的,也有主管部门下达的,导致地方政府对上申报项目难,责任部门具体落实项目难。而在分配过程中的产生的“暗箱操作”成本、行政成本、配套管理经费等,也成为地方政府“三公经费”的主要组成。(三)监督机制上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预算管理上的不公开、不透明,加上监督上的缺位,是滋长“三公经费”过度膨胀的主要原因。1994年颁布并沿用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年度预算的法律依据,该部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地方预算的编制、审批机关以及使用对象。从条文规定上看,由于受历史时期局限,预算数据的监督与使用并不涉及社会公众。同时,XX年,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明确

15、要求将财政预(决)算报告做为重点公开内容,向社会予以公开。然而,由于无详细的公开细则和通俗易懂的公开格式,在实际公开时,各级政府公布的数据均存在不透明状况,令人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严重,认为政府预算是行政体制内的事,应由政府制定和主导,忽视了政府预算所代表的公共性、服务性,形成了政府利益至上的事实,从而导致“三公经费”长期以来呈无节制的状态增长。二、解决的措施及对策随着经济运行国际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三公”经费支出有其存在的公共性和合理性,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有“三公”经费支出。它的发生是政府从事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所必须的财政经费保障。如何合理界定“三公经费”,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是当前建立“阳光财政”的改革目标之一,也是反腐倡廉,维护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为此,针对“三公经费”存在的必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就如何控制其规模、规范管理办法,提出如下建议。(一)合理界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科学安排资金需求。合理界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将不属于核算范围的支出排除以外,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落实,是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的根本举措。1细化预算管理。以我县为例,各部门的年初预算经费除去人员工资性支出后,主要由按人头计算的定额公务费、按电话部数及核定的小车台数计算的公用经费、开展项目所需的工作经费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