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心得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754191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技史,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科技史,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科技史,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科技史,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科技史,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科技史,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技史,心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中国科技史,心得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浅谈科学技术的两个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源管理一班陈培刚还记得上次选课时,我曾不止一次的在“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这两门课程中间徘徊,最终,抱着对科学技术的神秘的遐想以及本身对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痴迷,我走进了李蒙老师的课堂。众所周知,李蒙老师是一位既可爱又美丽的大姐姐,一个学期以来跟随着这位知心活泼的大姐姐,我深刻的体验了“哲学式”科学技术史的魅力,之所以称之为“哲学式”科学技术史是因为李蒙老师总是以哲学的视角加之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剖析近千百年来科学技术的

2、发展历程,可谓生动有趣之极,这也是我强烈的希求李老师能够继续保持的特色!总的说来,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科学技术史有了初步的大概轮廓,并且形成了最初的简单的理论体系,但是我想这是远远不够的,翻开张密生教授主编的科学技术史,首先映入眼帘的“内容提要”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科学技术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以史论结合、薄古厚今为原则,?。理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窥探出作者的深刻意图: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研究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规律来指导当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变革,并力图普及富有时代感的科学技术知识。由此

3、我又联想到李老师让我们进行的课堂展示,我选择的展示课题是“汽车魅影奥迪汽车公司简介”,在我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就被奥迪公司乃至整个德国汽车工业甚至是德国经济的严谨、细致、贴心、创新等因素所深深折服,再回过头来反观一下我国的汽车工业乃至是整个国民经济,我就不仅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合适的土壤!但是,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合适的土壤呢?我国现在是否具备或者应该怎样培植这样的合适土壤呢?经过我的思考,初步得出一些浅薄的个人观点,我想这最主要的要归咎于两个推动力:一个是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确立“教育立国”;一个是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确立“创新激励”。下面我将从“德国、日本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动”、

4、“西方现代专利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的观点。一、德国、日本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动众所周知,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两个教育极度发达,现代教育建立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猛的国家,并且德国和日本两国的教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经济的现代化基本同步进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下面我将分别说明德国和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如何有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然而,在历史上,德国曾以四分五裂、落后保守著称,直到19世纪才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十年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工业革命,较快赶上了英法等国,并一跃而为欧洲大陆头号强国。德国现代化之所

5、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之一是德国十分重视教育,在国家统一后尤其如此。历届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促成了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后,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1872年通过了对学校的监督法,取消了1854年以来阻碍教育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关闭教会以外教师活动的牧师团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具体如下:实行普遍义务制教育;中学的发展及壮大;中等技术教育的兴起和进步;技术高等学校的出校和发展;重视大学里的自然学科教育,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并及时把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中;教育发展

6、与立法保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由上可见,德国实施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功能、专业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因而,首先是推动了教育的转型,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是教育改革与工业化相匹配,促进教育和工业化的双向进步,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从19世纪3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约80年中,德国顺利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并驾齐驱。一方面,教育事业得益于工业化提供的强大物质基础和对科技知识、人才需要的刺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也为德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才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使德国在工业化国家中能够后来居上。日本日本是现代化里

7、程最短的国家。18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英国的13%,1950达到的英国的46%,20世纪60年代末超越英国和德国,1987年超越美国,此后始终位于世界前列。可以说教育在日本现代化中功不可没,正如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所说:“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日本的现代教育发端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采取了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本着“和魂洋才”,即“日本的民族精神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根本方针,将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尤其在初等教育方面,引进

8、欧美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此时的日本还通过大学的建设,培养了许多高级建设人才,为此,日本以全体国民为对象而实施的初等义务教育和以培养少数英才为对象的有限的高等教育,造就了大量熟练的劳动力和管理干部,为日本成功地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生产能力濒临末日,工业生产急速下降,科技水平直线下滑,但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的经济迅速复苏,此时,日本也强调实施“吸收型的技术引进”的科技发展战略,为此,日本的教育发展战略顺应着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变革,首先迅速增加教育经费,其次,在教育结构的变革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结构的高等教育,

9、教育的这一战略部署,适应了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适时地为产业界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并为消化引进技术提供了大量科技人才。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GDP和人均GDP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和债权国地位反映了日本后工业竞争力的强大。但不能不看到的是此时日本的生产和发展仍严重依赖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科学技术缺乏独创性。此外,80年代的日本已拥有世界70%以上的先进科技成果,寻找继续引进的科技成果已显困难,就迫使日本逐步走上“科学技术立国”,即推行“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科技发展战略的确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育担负着培养人

10、才的使命,培养的目标从强调大量培养平均水准较高的擅长应用与开发的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转到加强培养富于创造、开拓精神、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对于过去那种适合于培养模仿型人才的教育制度要予以彻底变革。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使就业人员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此,日本在与“自主创新”战略关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改革上,读史使人明智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这是我第一次选择人文社科的公选课,更确切的说,我在选择课程时并不知晓它的分类,我道它还是科学技术类的呢。不过正值我对工科的学习感到疲倦的时候,学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好。首先,我先说说科学技术史的内涵。

11、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它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也难怪我会在判断上出现偏差。学习这门科学,我的收获颇丰。首先,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广泛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

12、影响,裂解一些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其次,培养科学精神。尤其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回顾我国20世纪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致使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再者,能使人们看见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吴老师常说,科学技术史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人事物,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科学技术史并不是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光荣史,里面有大量的失败、屈辱和不光彩的东西,也并不是“天才勤奋”必定导致“成功”,机遇的作用不可忽视。

13、认识清楚了科学技术的真面目,才可能避免将好的事物推向自己的反面的可悲结局。还有,就是对分工过细的弥补作用。如今学科分化现象很明显,问题研究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正如西德前总统施密特所说,如今的专家们每人都着力于本学科领域的一个点,好比挖了个洞,越挖越深,可是别人的洞里有些什么,他几乎一无所知。通过对科技发展史的学习,可以或多或少地弥补一些这方面的缺陷,可以开阔自己的思路。最后,我想说的是,不懂历史的人是愚昧的,不懂科学的人是无知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对人类的科学文化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可是为什么我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

14、?要回答这些十分重要的问题,就要学习科学技术史。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也许我该把这句话作为此文的主题,不过我更愿把它放在这里,因为它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我很庆幸我选了这门公选课,并学到了很多。中国矿业大学对本课程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因为“科学技术史”所涵盖的内容太为广泛,而学习课时有极为短暂,任意抽取本课程中的一点都能讲很多,所以导致老师讲课线索不清,泛泛而谈,讲不精细。所以建议可以再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划分,如“中国科学技术史”,或“西方科学技术史”。吴老师在授课时,侃侃而谈,优雅大气,过程中插以图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学生尊重、负责。学习中国科技简史

15、心得从天文史、数学史、医学史、农业史、染织史、陶瓷史、冶金史,还有最后的四大发明,一路读来,感想颇多,时而自豪、时而惋惜,现把我的一点心得细述如下,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对天象的研究上,中国古代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甚至许多天象的发现比其他地域早很多很多。比如像石申测量恒星的方法其实比大家都熟知的“星学之父”第谷的天文观测方法早的多;而中国关于天象研究的设备发明上也是相当先进的,比如浑仪和浑象,他们在望远镜之前一直是世界上观测天象的最优良的工具。所以,正如罗伯特坦布尔发明和发明的国度里说的“现代天文台起源于中国传统,中国传统使人更容易把握天空的位置”,世界的天文史,有相当部分是在中国天象经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学史,应该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相当大。可以说近代数学,是建立在希腊几何学、中国和印度的代数学的基础上的。中国古代产生过很多个数学大师,像祖冲之、沈括、秦九韶、李治、朱世杰、杨辉等。圆周率的算法和小数点后位数的精确,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因为祖冲之他的成就使我国在圆周率计算上领先世界1000多年,而他的专著缀术至今没人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我国数学史上,有过许多重要的专著,像九章算术、梦溪笔谈、天元术等,当然,由徐光启等编译传入中国的几何原本对中国近代数学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数学史上,应该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