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73662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银行利润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各项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银行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环境、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2 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了 113.83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17.9%。截至 2011 年底,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资产总额份额较大的机构是:国资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资产份额约为 47.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份额约为 16.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资产份额约为 15.2%。

2、我国银行业的资产总额水平显著高于证券行业和保险行业。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 2011 年实现了税后利润 1.25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39.3%,利润占了全球 2011 年银行业利润总额的 20%以上,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利润的迅猛增长。其中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 1.04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6.3%。截至 2011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 1.28%,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0.16 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 20.4%,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1.18 个百分点。根据各家上市银行陆续发布的 2011 年度报告,我国上市银行 2011 年实现净利润约 8750 亿元,每家银行平均每天

3、净赚 1.5 亿元。商业银行高利润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对我国银行“暴利”的质疑越来越多。“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2011 年底,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琦一席关于银行利润的坦言,道出了银行和实体经济利厚利薄的差距的感慨。2011 年,全球经济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多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多数行业经历了严冬的考验,净利润增幅放缓或下滑,但商业银行却独占鳌头,利润逆势增长。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的沿革,一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二是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银行批发银行业务为载体,通过吸收公众存

4、款、发放贷款,起到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的功能。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渐渐兴起的,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载体,典型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银行产品,涵盖了综合代理、金融中介和业务顾问等,起到金融服务的功能。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金融创新、“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完善,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同业竞争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来竞争压力,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的到来,加上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方面对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依靠信贷的高投放实现利润高增长,以“吸存放贷、办理结算”业务

5、为基础的盈利模式很难再适应未来的经营环境。透过银行经营外部环境和银行发展内在需求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背后的隐忧:盈利模式单一片面,业务开展简单粗放,同质化竞争明显,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红利和信贷投放,而政策红利难以持续。依托商业银行业务改革和银行产品多样供给,现有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需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改变,实现利润来源多元、客户体验良好、业务拓展健康、资本体内循环。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商业银行在 30 多年前就经历了盈利模式转型,逐步摆脱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提高,批发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协调发展,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必

6、经的改革道路。盈利模式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盈利模式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分析,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增加,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显著增长;第二,存贷款利差基本稳定;第三,重视信贷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不良水平较低,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和拨备覆盖率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以利差收入、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为利润主体,共占到了利润来源的 80%左右。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利差收入占到了 66.2%的份额,利差收入中又以批发银行业务的利差收入为主;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大约占到了 14%的份额。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差收入 2.15 万

7、亿元,比去年增长 29.3%。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等非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上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2011 年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5149 亿元,比去年增长 46.3%,增幅显著高于同期利差收入。但是非利息收入总体占比仍偏低,明显的收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利差收入来看。以建设银行为例,2011 年实现利息收入 4822.47 亿元,较上年增幅为 27.65%。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占比 72.06%,债券投资利息占比 18.6%,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加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为 9.34%

8、。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占比很高,主要原因是 2010 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连续五次加息使得存量贷款按照加息后的利率重新定价,带动了贷款收益提升;此外,受货币市场利率走高及信贷资源紧缺等多方面影响,贴现平均收益率大幅提升,资金面趋紧,对公信贷量业务供不应求,为提高贷款利率的筹码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条件下,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在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银行以低利息吸收存款,而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进行贷款,在资金数额显著扩大的运营体系中,银行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差作为利润,其操作模式简单,获得利润高,大客户的信贷风险相对较小,利润来源稳定。从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来看

9、。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努力拓展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项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非利息收入净额特别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持续增加,且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中小银行。值得一提的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的显著增长并非表明商业银行在推动中间业务特别是在落实产品服务上做出的改革和努力。仍以建设银行为例,2011 年度的中间业务收入中,占首位的是顾问和咨询业务手续费收入,达到 174.88 亿元;银行卡手续费收入 149.10 亿元,其中信用卡收入增长接近 30%。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 142.10 亿元;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 134.84 亿元;理财产品业务收入

10、 79.07 亿元;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 77.32 亿元;电子银行业务收入 42.46 亿元。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中间业务收入中低附加值的业务性收费占据大部分,主要局限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汇兑以及银行卡、代收代付等产品上,手段比较单一。换句话说,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靠的不是优质的服务,而是商业银行排他性牌照取得的超高议价能力。而且银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也受到了社会的诟病,中国银监会还专门出台条例对银行手续费问题加强了管理和整顿。现行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高储蓄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我国的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动力,高储蓄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

11、性好且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成为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能够持续维系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的增长与投资增长密切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高于 GDP 增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资金整体需求量的增速非常快,形成了我国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商业银行又在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给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这种格局为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因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当时的银行只是类似于国家财政的会计和出纳。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我国的商业银行秉承“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思路,进行了三阶段的改革。从 1984 年到1994 年处于专办银行阶段,比如工

12、商银行主营工商企业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主营外汇业务,建设银行主营中长期基本建设业务,专办银行业务开展局限,自主运用信贷资金的权力很小,在信贷计划内不能越雷池一步。从 1994 年到 2003 年处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实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取消贷款规模的计划分配,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一阶段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03 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推动了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国有银行陆续上市,外资商业银行大步进入中国市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公司才算真正建立起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13、实际上非常短,计划经济的包袱很重,仍旧打着“信贷工厂”、“资金拨付”和“支付结算”的传统烙印,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性色彩。由于经营的惯性,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客户结构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期内适应非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资本市场不发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立。我国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体,作为长期资金市场的直接融资虽有起色但占比明显低于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途径,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批发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动机。此外,许多的商业银

14、行中间业务比如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业务、兼并收购业务、证券投资基金存托管业务、年金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等,需要建立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基础上;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也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具有丰富的投资标的市场作为支撑,有良好的投资渠道才会吸引更多客户选择私人银行进行财富管理,然而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尚在发展的初期,股票市场长期以来重融资轻投资,甚至被称作“赌场”。我国欠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商业银行缺乏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盈利模式转型的内因依赖政策红利,利润结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商业银行享受着制度的政策红利,主要指利差水平,信贷规模管制和经营行政壁垒。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背景下,

15、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还处于管制阶段,在利差最高的 1996 年到 1998 年,净利差达到了 5.6%,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是在收窄的,近几年尤其是 2008 年以来存贷利差有所下降,目前维系在 3%左右,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增长预期的理性回落,利差仍在下降的通道中。我国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症结不在于利差水平绝对值的高低,而是通过利差获得的利润在总体利润中占比高导致的利润结构失衡,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业务创新的弊病。当前实际负利率的背景下,我国存款利率设有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未放开,消费者关于利率的议价能力不高。企业要申请贷款还要根据银行信贷规模的放量,造

16、成了资金链的紧张,带来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市场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会导致政策红利的失效,伴随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严格监管和民间金融的繁荣,政策红利作用逐步变小,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应该变革。业务品种较少,中间业务较弱。我国商业银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体制的束缚,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国家财政执行者的任务,扮演的是企业血液的输送者和稳定国家经济金融的调控器,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为大量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了巨额贷款。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且手段单一,只有发放贷款、上存存款、债券投资、同业机构往来等,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包括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网点扩张和提高资本充足率,沉浸在稳定且低成本的利差收入的麻醉中,没有重视业务品种的开发。典型例子就是我国商业银行分支行极少有增加业务品种的举措,也缺乏业务创新的激励,许多银行员工也抱怨自己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机械劳动,没有业务创新的权限和动力。相对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 3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目前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只占银行盈利很小的部分,中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