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971528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4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旅游朱 思 芬(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 04 级公共事业管理班)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意识也不断加强。本文主要从保持公共景区环境良好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公共景区环境的现状以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改善和提高公共景区环境可做的选择及措施。关键词:公共景区;现状;生态旅游;措施;选择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景区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公共景区,主要是指经政府审定命名并划定明确范围,以国有资源为主的,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

2、旅游条件,供人们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领域。公共景区环境主要突出其公共性,这也就是代表着它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重大问题。公共景区也可以说是一个公共游览空间,让每个人在这个公共空间里都感到舒适似乎是公共景区想尽力做到的。因此,公共景区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也就势在必行了。一、保持公共景区环境良好的重要性1公共景区是城市的一扇窗,它同时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一个良好的公共景区环境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并不熟悉的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拥有一个良好的公共景区环境是健康生活所不可缺的。2保持公共景区环境良好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谐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1/4

3、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更需要使资源达到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公共景区环境也就是如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又以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而更加推动经济发展。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二、我国公共景区环境的现状1管理权限和功能定位比较混乱以风景名胜和世界遗产为例,众所周知,风景名胜也好,世界遗产也罢,它们在最终所有权上都属于国家,是属于全体国民的自然和文化财富。然而在现实2管理中

4、,这种景区的根本权属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各种景点名胜不仅在中央层面分属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掌管,而且具体的管理职责也事实上主要落在各地政府手中,成为景点所在地的地方财产。这样,国家财产部门化、地方化的结果,是我国旅游景区被工具化、牟利化;许多地方政府都把发展旅游景区,提高景区门票价格作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景区管理”变成了“景区收费” ,这也使得景区本身内在性质、功能定位、认知上的混乱。风景名胜、遗产文物,究竟是社会性的公益物品,还是商业性的牟利工具?显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现实更多属于后者。各地公共景区管理部门虽然名义上是所谓“事业性”的管理处,但实际运作更像是一个唯利是

5、图的企业, “亏损” 、 “盈利”成为管理者嘴上的口头禅,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景区牟利能力而不是加强保护,成了管理的首要目的 1。2公共景区环境污染严重在我国旅游景区以“保护”为由,景区门票普遍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景区的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1。在一些景区,由于景区内或周边的各类实施增多,管理和经营人员增加,形成了景区城市污染;由于旅游区配套实施不完备及旅游者本身素质较低等各方面原因,致使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性行业产生了大量固体废物不加工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弃于景区内,造成固体废物污染;旅游旺季,大量的游人在某一景区高度集中,破坏和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3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跟不上旅游需要环

6、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是公共景区的核心内容,但好多景区缺乏环境教育和知识讲解标牌,有些已建的设施也陈旧不堪,野外知识性标牌更少,远比不上景区内商业性广告标牌的数量和质量,这也大大削弱了公共景区的旅游氛围。另外,景区导游环境知识的贫乏也导致了旅游品味不高,知识性不强。这样也就会使公共景区的环境质量下降。同时,这也是由于对公共景区环境意识的宣传力度不够所造成的,使人们没有那种设法保护公共景区环境的思想。4公共景区的经济功能无限扩大,价格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公共景区正在被急功近利者变成“旅游经济开发区” ,这种错位开发使“积极开发”替代了“合理利用” ,形成了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轻资源等不良观念,乃至

7、出现了景区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的不良趋势,甚至成为某些影视剧组的临时剧场,造成了像无极剧组因对碧沽天池的建设性破坏而被罚款等恶性事件 2。此外,一些公共景区将门票作为最大的经济收入,以至于许多公共景区的门票“涨声”一片,而相应的门票收入分配并不合理,景区维护费和资源补偿费来源仍旧困难,公共景区门票没有体现它本来的功能。三、造成公共景区环境现状的原因31公共景区管理体制紊乱,行业指导与行政管理难以统一公共景区管理体制经历了几上几下的变化,目前主要实行综合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当前法律法规的含混或缺位,以及行政职能归地方政府行使,行业部门只负有行业管理与技术指导职能,导致公共景

8、区管理职能下放到地方政府,造成国家对于景区的管理工作仅仅具有“指导”意义,相对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显得十分软弱,以至于相当多的景区管理工作首先要服从地方政府拉动地方经济的“大局” ,而不是以保护好国家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为首要任务。同时,在法规缺位情况下,因为缺乏国家层面的综合、统一管理,分散的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管理目标、绩效考核标准、社会公平原则等诸多的不一致;结果只能造成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以低标准水平的维护替代高水平的科学有效的资源保护;以经济性开发特别是野蛮密集式旅游开发冲击资源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2公共景区管理目的与经营任务交叉,景区融资渠道狭窄长期以来,公共景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主

9、要依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部门经费划拨以及地区政府的财政拨款,如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一般仅限于基建和专项补助,社会投资和国外捐助还很少;一般来说经费有限,投入缺口很大,造成了重保护无资金、重资源无效益的尴尬局面;管理体制与财政约束是导致公共景区机构的管理目标与经营任务交叉的最重要原因,这种交叉问题促使了一些公共景区走上市场找出路,管理机构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直至股票上市;之中貌似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的事物,实为将国家珍稀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市场化,使我国薄弱的自然文化遗产管理雪上加霜。3公共景区资源的价值难以量化以及对公共景区及其门票性质的认识混乱公共景区资源的价值,

10、有着多重属性,既包括有明显经济效益的使用价值,又包括有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资源价值可以货币化,但其数值是个天文数字,体现不出公共景区资源的真正市场价值。而且许多人只看到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者更有统一的一面,以非使用价值排斥使用价值,反对公共景区资源的经济性使用。人们对公共景区性质不明确,认识上混乱。有人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有人从公共景区的现实出发,认为目前的公共景区经营已突破了公益性的界限,只能算准公共产品。公共景区性质的难以断定,导致景区门票的性质也无法确定。认识上的混乱导致操作上的无所适从,现实的景区门票

11、,节节攀高,公益性几乎丧失殆尽。4部分热点公共景区接待量超过最佳接待量公共景区的最佳接待量是和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4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相匹配的 3。几乎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相当多的景区出现超过最佳接待量的 100%甚至 300%的局面。2006 年据官方数字公布:5 月 1 日到 7 日,纳入全国监测的 116 个景区的累计接待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 12.9%,除北京、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厦门等主要城市持续增长外,沈阳、洛阳、武汉、成都、张家界、贵阳、遵义、平遥等城市及五台山

12、、九华山、武当山等景区增长幅度都在 20%以上。5 月 2 日,北京故宫接待量超过了最大容量 2 倍。五台山、九华山、平遥、同里古镇、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几乎所有知名的景区在 2 日到 5 日的高峰期都出现了“爆满” “告急”的局面。 “我不敢想象,这些人类古建筑瑰宝、历史文化遗产,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如此人挤人的旅游,谈何幸福感!”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说。“九寨沟很拥挤很拥挤,这样下去这个著名的风景区很可能就要被旅游给毁了。”一游客从九寨沟返回后如此说。而全国假日办称这一现象将持续一二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长此下去游客的数量肯定能够持续二十年,但公共景区的环境容量能否坚持二十

13、年就值得商榷了。现在,就有专家称九寨沟将在 20 年内消失,我相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九寨沟面临的问题,是全国的许多景区的共性问题,如果现在还不“其而行之” ,旅游业的发展将“勉励”致命的灾难。四、改善公共景区环境现状可做的选择1建立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首先,健全环境法规。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各级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的依据同时也是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法律依据。通过法律禁止那些对环境有破坏的行为发生。立法主要应该包括:(1)旅游区新建项目必须先经过环境部门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游客规模,景区承载能力,开发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建议实行一票否决制。 (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

14、(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4)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不仅承担责任同时承担连带责任。其次,要严格执行环境法规。如果执法严格,就不会出现不允许神雕侠侣剧组多次下水拍摄;如果执法严格,就不会出现不少国家自然保护区在对普通游客实行限制的同时,却对影视“英雄” 、 “侠客”们敞开怀抱。人民日报谁来消除生态之灾文章指出景区政府应当警惕用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审慎利用影视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章之上 2。2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保障我国公共景区的快速、稳步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实现景区的企业化经营。而实现景区的企业化经营最关键

15、的是景区如何出让经营权问题。目前,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很多,主要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以及买断、拍卖等。5切实做好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工作,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政府对景区规划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的力度,使景区经营权的出让确实能够促进景区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企业进入开发经营进行规范,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吸纳民营企业进行景区开发,防止不法、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对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予以惩罚。国家职能部门将代表国家利益行使其管理职能,监管景区的发展、监督景区的经营行

16、为,确保国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强化行政监管,建立起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3科学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创造文明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以公共景区旅游的形式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可以将枯燥的科学理论和自然知识融于体验性的旅游活动中;可以以公共景区旅游的内容优化人们的行为,组织和引入科学的游客管理机制,在旅游活动中实现文明的社会意识。导游的解说是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据几年前的调查,国内有 40%开展旅游的保护区根本没有导游;即使是有导游的保护区,大部分也不具备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只有 17.1%的保护区配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游。4科学界定公共景区的最佳容量,并严格控制旅游规模旅游容量又称为旅游生态容量,指对一个旅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旅游者对游览景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动植物的破坏,故旅游环境容量即对动植物不产生永久性危害前提下的游客数量。而对一个拥有各项旅游设施的旅游区来讲,容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