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上传人:细*** 文档编号:597093 上传时间:2017-04-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关于 XXX 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推进县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中共马边彝;一、村情概况;(一) 村情简介 ;(二)产业发展 ;(三)农民收入;(四)基础设施建设;(五) 基层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情况;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一) 加强政策宣传 ;(二)严格选贫程序;( 三) 强化督导检查;(四)充实扶贫手册 ;(五)初步归类分析;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关于 XXX 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为深入推进县委扶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的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我调研组于 5 月 26 日、27 日深入 X

2、XX 村开展工作调研,通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察看、基层座谈等方式方法,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该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群众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愿望和诉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村情概况(一 )村情简介。现在的核桃坪村是 2010 年由原下核桃坪村和原上核桃坪村撤村并组而成,人口 382 户、1842 人,耕地8100 亩,退耕还林 2304 亩,荒山 6800 亩,低产茶园 900 亩,良种核桃 550 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和黄豆为主,辖 6 个村民小组,沙二路横贯全村 6.5 公里、上下核桃坪组和斯密罗科均通公路,而磨子坪、小沟、司儿湾处于山顶尚未通公路,全村现有低保 133 人、五保

3、3 人、孤儿 5 人,教学点 1 个、1-3年级学生 98 人。(二 )产业发展。2005 年市纪委和市科技局对口帮扶在核桃坪实施了 2600 亩茶园,因产茶迟加上技术管理不到位效益低下,现 900 亩。2006 年市军分区帮扶在核桃坪实施了 960 亩良种核桃,因品种或者气候原因无法挂果,现在仅剩 550 亩,只能当烧柴。近两年磨子坪等乡政府帮扶新增造林 4000 余亩,小沟等群众逐渐扩大了山羊养殖规模。(三 )农民收入。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 230 人,支撑全村年均收入 2400 元。季节性打笋子两次,支撑全村年均收入 450 元。退耕还林、农资直补、低保供养等政策性收入,达到全村年均收入

4、 450 元。高山 3 个组部分养羊户年出栏山羊近 10 头,矮山猪、鸡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养殖业目前带动收入不大。未流转的柳杉造林全村 6000 余亩,按每亩年产值 250 元算,拉动全村年均收入 800 元,但有个“留存争取” 的过程。合计人均年纯收入 4100 余元。目前暂无村集体收入。(四 )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用水方便;通村公路在市军分区帮助下已经硬化,上下核桃坪和斯密罗科 3 个组在“沙二路 ”沿线通公路,磨子坪、司儿湾、小沟 3个组都在山顶没有通公路,但均已建成 1.5 米宽的水泥“联户路” 。;全村实现了农网改造,已通电 ;通讯信号尚未全覆盖,其中磨子坪、

5、司儿湾、小沟 3 个组手机信号还比较困难;全村 “村村通”卫星电视已全覆盖。(五 )基层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情况。全村共计党员 36 名,村级班子设有支书、主任、副支书、文书、纪检小组长,县上下派了林业局何卓刚为第一支书,乡上下派了大学生村官曾珂为村副主任。村级活动场地建设比较完备,村级办公经费全部兑现到位,每年 5 万元的公共维护经费全部用于水管维护、铁索桥维护、危岩处理、垃圾转运等。村两委比较团结,村组干部的群众威信较高,但文化素质底,致富发展作用不强,因此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完成乡上交办的目标任务上作用发挥良好,但是在引领发展上作用较差。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一 )加强政策宣传。严

6、格遵守县上规定的“ 两公告一公示”,共计公示到组 3 次并结合“两项测评户户见面 ”把贫困户的识别要求、程序要求逐户的进行宣传讲解。(二 )严格选贫程序。坚持乡上监督、村上引导、组上组织、群众做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户长会确定初选名单,再将初选名单汇总到村,村上召集全体干部和群众代表排序再公示,县上指标公布后以贫困程度的排序取舍,在集中全乡名单在乡场镇公示。目前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80 户 363 人,脱贫 32 户 147 人,预脱贫 6 户 23 人,未脱贫 42 户 193 人。(三 )强化督导检查。5 月 12 日至 22 日乡纪委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抽查,督查共计 72 户、

7、其中识别对象 45 户,知晓率高达 100%、公开反响良好。(四 )充实 扶贫手册 。结合沙腔实际制作了贫困户调查表补充到扶贫手册中去,增加了户口数和实际人口数,耕地林地荒地资源普查,“七通七有核查 ”、“四因三缺一差分析”,已享受的惠民政策,现阶段帮扶计划,种养殖和务工创收台账等。(五 )初步归类分析。全村 338 户,因病 80 户、占 23.7%,因残 38 户、占 11.2%,因学 53 户、占 15.7%,土地流转缺生产资料的 16 户、占 4.7%,缺种养殖技术和务工培训的 44 户、占 13%,超生家庭负担重的 111 户、占 32.8%,有干劲需要资金帮扶的 84 户、占 24

8、.9%,交通住房条件差的 49户、占 14.5%,酒疯子贪懒好吃的 35 户、占 10.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一 )客观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艰苦。核桃坪村地形为“ 两山夹一沟 ”,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低,加上村民居住分散,耕地少且土质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成果共享程度低。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三是贫困人口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四是扶贫开发局限性强。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山区、灾害高发区、高寒区

9、,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差,扶贫效果不明显; 五是是陈规陋习致贫,该村是纯彝族聚居村,由于受彝族传统习俗的影响,“薄养、好攀比 ”。六是医疗条件落后,部分村民小病不能得到及时医治,久而久之,小病就变成重病,从而影响自身发展。(二 )主观原因。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和精准扶贫政策不配套。2013 年以来“ 两边一川一区 ”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沙腔乡完成量和完成率均居全县第一累计达 1400 余人。但当时承诺的是户口转变村民享受的惠农政策一律不变,但现阶段的计生、民政、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却没有执行这一承诺,在群众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二是县级部门抽查方式有待转变。沙腔乡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为家庭户主的达到了 800

10、多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登记的电话号码均为户主电话,工作开展中大量的宣传和接待干部入户以在家妇女为主,单纯的电话抽查无法全面反映沙腔乡的工作开展情况。三是脱贫人口存在“一刀切 ”。今年县上给沙腔乡已脱贫数量是根据去年上报已享受惠农政策人数,已享受惠农政策不代表已脱贫,导致沙腔乡现在已脱贫数量基数过大。四、发展意见(一 )开展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托底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二 )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工程

11、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积极争取新一轮“ 退耕还林” 政策,进一步带动造林,并或者造林政策性帮扶。二是采取“规模化、示范户、散养户”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开展林下养殖,壮大本地山羊规模,力争各户均年出栏 10 头山羊。(三 )加大智力扶贫。突出智力扶贫作用,发挥技术和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 )扩大务工输出。一是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尤其是年轻闲散人员的外出创收,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2016 年关于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为

12、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 6 月 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 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

13、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十二五 ”期间,截至 2014 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 9987 万元,先后在全县 12 个乡镇 68 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 雨露计划” 、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 2010 年底的 3394 元增加到 2014 年底的 6325 元; 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 2010 年底的 1107元增加到 2014 年底的 2315 元; 贫困人口由 2010 年的 5645 户、25400 人减少到 2014 年底的 2995 户、12859 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

14、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按照“精准扶贫 ”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 五大难题 ”: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 人才技能欠缺背

15、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 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 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14 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 12个乡镇 29 个村,总户数 5799 户、28675 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 1717 户、7615 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 26.56%和 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

16、、多哇村)205 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 户、892 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 户、693 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 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 户、296 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 户、737 人,牙乡(依里村)41 户、184 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 户、794 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 户、761 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 户、554 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 户、539 人,兰采乡( 兰采村、土房村)228 户、974人。(一 )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 480 余户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