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世纪美国音乐总结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36KB
约18页
文档ID:59706982
20世纪美国音乐总结_第1页
1/18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20世纪美国音乐总结  摘要:随着美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美国的电子音乐从最初电子簧风琴的发明,到电子音乐和磁带录音机的配合应用以及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创作和演奏,它是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最初的电子音乐是抽象和机械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提高,电子音乐会变得越来越精巧、细致和热烈!  关键词:20世纪 美国 电子音乐  进入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在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创新而这段时期的美国音乐,也在当地各民族音乐的融合下,产生了属于美国的新音乐这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乐器发明以及随之而来的音响效果,就是在电子音乐这个新领域里  电子音乐的乐器演奏范围很广,从扩大版的电子吉他和摇摆钢琴,到纯粹的电声乐器,如姆格电子合成器1906年,美国的撒登斯?卡希尔发明了电子簧风琴,这是第一次创作特殊的电子音乐的尝试他所发明的电子簧风琴重达200吨,能够使用纯粹的电子材料造出音响效果同时这笨重的机器还附带着更多的小机器,最著名的就是“赛嘞敏”,它演奏时需要手在金属线圈上方来回移动而不能接触任何东西并通过手的快速移动造成非同一般的滑奏效果。

以及“欧德马特怒”,这种乐器虽然类似于键盘,但是却只能同时演奏出一个音,这两件乐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制造出各种不确定的音响高度虽然存在使用过程繁琐和不稳定的因素,但是这两种乐器仍然是非常伟大和新奇的发明  20世纪中叶的美国,磁带录音机的发展尚未完全完备,电子音乐就大张旗鼓的进入到音乐的领域1948年,比埃尔?社福尔第一次尝试将由电子材料造成的“具体音乐”录制下来由于在磁带上的处理的声响具有极其严格的准确性,所以磁带录音机能够很快将记录的声音还原比如作曲家录制鸟儿的叫声、管弦乐队的乐音、汽车行驶的噪音以及一切认为有吸引力的声响然后将声音经过滤波器的处理,改变速度,制造出回声的效果,最后将所有的声响混在一起,做出磁带的作品来除了社福尔,同时期的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使用振荡器进行创作,创造出有无泛音的音波所组成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由振荡器产生的音调能在频率音高和音色色彩上进行改变,并且利用回声效果以及双轨的手法进行编辑和分析,最后将这些音响录在磁带上,由此完全的电子音乐作品便问世了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创作的电子音乐采用了世界各地不同音乐文化的生活片段,是由纯粹电子音乐和具体外界声音组合而成的经典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既可听到传统的西方乐器、印第安的拉加斯、黑人的民族音乐、圣歌和歌曲与纯粹的电子音乐完全融为一体,以勾画出全世界的音乐文化并寻找创作一种“世界音乐”的途径  到了1960年,布赫拉、普特来、姆格等电子合成器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发展它最伟大的变化就是不再局限在工作室,在大庭广众之中也可以演奏最初的电子组成部分,比如振荡器、滤波器、频率调节器等等都是单一出现的电子零件,要使用这些器械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大量的时间才可以加工成一个信号,这样制作音乐是非常困难的而电子合成器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器械组合在一起,任何复杂的电路用一块电路板就可完成并通过电钮就可释放所以说电子合成器是一种相当完善、非常方便的电子乐器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可能在电子合成器的发展史上,作曲家莫顿?苏博特尼克创作的《野牛》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部纯粹的电子音乐作品是由“布赫拉”系统的合成器制造出来的,作品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它和当代非电子音乐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如这部作品的音乐感觉是非常激烈和富有表情的,但是它的结构却是稀疏的,这种创作风格被称作“后期韦伯恩序列主义”表达着一种无调性的坎坷不平的语言风格。

弥尔顿?巴比特根据希腊神话诗篇所写成的《夜莺》,是一部专门为录音棚女高音、现场女高音以及合成器而写成的伟大作品录制的女高音的声音经由电子控制似乎从远方传来,而现场唱的女高音使  用咏叙性歌唱难于跳准的、音域宽广的旋律线;这两个声部使用一台只能微弱感觉到的、不断变化的电子合成器来形成对位曲调,起到一种神奇的衬托作用  20世纪美国的电子音乐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便是由电子计算机来进行创作和演奏,它是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而前面提到的弥尔顿?巴比特可能就是这个领域里面最著名也是最积极的倡导者在电子音乐刚刚兴起的年代,弥尔顿?巴比特和其他的一些作曲家就开始尝试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严谨来控制电子音乐,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音乐家却无法应对这一艰苦的挑战,对如何实现这非常困难的创作目标无可奈何而萌生退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巴比特等人选择坚持下去并抛开这部分人,在音乐符号的创作中使用电子计算机当作曲家编好时值、音色、力度、音高以及节奏这些程序后,电子计算机的电信号就产生了,它是利用程序卡把这些指令和后期产生的电信号都记录在磁带上当然了,在这些创作过程之前,作曲家需要先谱写好乐曲,电子计算机只能将乐谱在电子音响中加以实现。

从严格意义来来讲,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音响的相互应用,更验证了电子计算机的无所不能,演奏出任何技术性的、炫技性的音乐片段都成为可能,并且在乐曲速度方面和演奏时间长短方面是没有极限的,它唯一所遵循的规则只是人类的听觉极限  在20世纪,非常多的美国作曲家为了他们自己而细心的探索着电子音响的特性和形式,当最初的电子音乐作品问世时,也许最初作品的音响是稍作抽象和机械的,也许有计算机作曲的严格控制的音乐是不够浪漫主义思想的,但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电子音乐会变得越来越精巧、细致和热烈!  20世纪的音乐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反映的是绘画上的一种主张,表达了直接感受的事物印象的真实再现,注重色彩及光线的描写,尽量捕捉事物一瞬间的活动情景,不为任何形式所拘束它的音乐给人捉摸不定的、闪烁的图画性质,常用色彩来代替音乐内容印象主义音乐在20世纪头三十年极为流行,形成一个国际性的乐派,对欧美各国的音乐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极大的动荡和破坏成千上万的人民在经受战争的创伤后,急切地要求重建和变革社会秩序,他们摈弃老的传统,发展新的思想,探寻新的出路。

战后社会的振兴、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信息的猛增和广播、唱片、电视的普及,促使音乐的国界逐渐被打破,为音乐与科技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样就形成了整个20世纪的西方音乐集多种流派、风格、手法为一  体,各种音乐现象并存的复杂多样化局面  除了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外,还有以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为首的后期浪漫主义,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民族主义,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表  现主义,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西德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美国音乐家凯奇的偶然音乐,捷克作曲家哈巴的微分音乐等等另外,爵士音乐、流行歌曲等也是20世纪音乐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音乐总的特点为:  1.节奏上的复杂性  节奏摆脱二拍、三拍、四拍的有重音的格律式标准,代替以不对称的,以奇数为基础的节拍,如五拍、七拍、十一拍、十三拍在吸取亚洲、非洲节奏的复杂性与灵活性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几种节奏型,造成紧张的、具有强  大力度的、爆炸的基本节奏和效果  2、和声上的不协和性  打破以三度为基础的和弦构成方法,改用二度、四度、五度为基础,制造一种刺激音响由六、七个音组成“摩天大楼”式的复和弦,如1-3-5-7-9-13-15,加强了音乐  的紧张度。

  3、调中心的模糊性  无调性,废除主音,把十二音作为同等重要的音来对  待,排列成十二音音列,形成十二音法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现代音乐代表人物  无调性atonality  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2由来无调性一词最初用以形容A.勋伯格作品中开始完全脱离传统的作品及其学生A.贝格、韦贝恩等同类作品的特性现代一般通用的无调性一词,并不局限于勋伯格等作品的特性,而是所有具备无调性音乐特点的一种现代音乐类型的总称  无调性音乐与勋伯格在1920年后开始应用的十二音技法不同,一般的无调性音乐并不根据某种特定的音列构成而十二音序列音乐则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调性的残存影响和中心音的作用,根据特定要求将半音阶的12个音,编排成序列原型进行创作,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无调性音乐。

  总体特征  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出现了众多流派总体特征上可以分为5个方面:  1旋律上: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2节奏、节拍上:节奏是传统音乐的骨架,而且组织严格;而现代音乐则是节奏自由多变,有的用复节奏,无节奏,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节奏,还有的是“唯节奏”3和声上:传统音乐以和谐为美,以三和弦为基础;而现代音乐则打破了这一概念,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频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4调式调性上: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而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也就失去了调式调性的意义  5配器上:传统音乐将各组乐器优化组合,音色强调平衡;而现代音乐则强调个别乐器常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新的声音色彩和发声器械  20世纪是音乐多元风格并存的时期,不以全面概括,那些非传统手法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等,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要素,是和传统音乐的彻底决裂,因此对这些音乐不能用传统概念来解释,只有通过音响逐步感受,认识它。

20世纪的新潮音乐的生命力是无可置疑的,他不是对调性音乐的否定和取代,而是对调性音乐的补充和扩展,同时也是对新音乐语言的探索  这段时间读miloword写的《西方音乐史纲》,讲到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时分为1945年之前和1945年之后这样的分法在国际上都是取得一定的共识,无论是从宏观的文化史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音乐创作个例的分析,都是可圈可点从一本教科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学生能够迅速展开阅读,使头脑中对20世纪音乐纷繁复杂的情况有大致的印象在国内,如钟子林先生写的《20世纪西方音乐》一书,也采用了这种分法,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统一教材,学习20世纪西方音乐之必读  但读了这本玛丽-克莱尔.缪萨的《二十世纪音乐》,感觉却如春风扑面而来,——看惯了教科书式的普适性读物,单是读玛丽这本书的目录就已有颇多乐趣: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是否是维也纳乐派所独有的?二十年代的音乐是否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特征?音乐家与其他创作者直接按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作曲家身上能否看出一种对音乐进行反思和扩展的渴望?埃德加.瓦雷兹在寻找新的“声音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之间存在历史性差别么?新素材意味着什么?流派这一概念是否还有意义?……再翻开德国人写的20世纪西方音乐,同样只字未提二次大战。

忽然想起一句话:历史是经过人们选择的同样的音乐历史,从不同的角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