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686692 上传时间:2018-11-1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语法简略讲解(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法(一),词类,分类,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 一、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二、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辨别下列实词的词性并将之分类,作家 、你 、鲁莽、 慢、我、法律 、平方、细、 以东 、开始、 里头、停止 、千 、纸张、 生长、 中间 、 粗、 过来、吨、能、会 、半 、短、 外头 、 长、 应当、 道德、这 、第一、那、能够、 大、谁 、他、以前、 应该 、十、小、零 、生动、 以上、 快、 开来、什么 、死亡、 熟练、 发展、 老实 、 工人、 大方、两、 斤、

2、这儿、哪,()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指物的:日、风、山;表时间的:明年、早晨、星期天;表处所的:大庆、亚洲;表方位的:上、左、以上、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名词的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走、看、进行、开始、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 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想念、喜欢、希望、害伯、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开、过、上来、回来

3、 动词的语法功能:1、常作谓语2、大部分能带宾语,(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雪白;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笔直;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表数量的:许多、全部、多、少 语法功能: 能修饰名词,充当定语,能作谓语。 (四)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我、咱、他、她、它、我们、咱们、它们;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样、怎么;指示代词:这、那、这儿、那里、这会儿、 语法功能: 可以代替名、动、形 、数和

4、副,还可代替短语和句子。,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名与动、形的区别:,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5、;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动词、形容词的区别,辨别下列实词的词性并将之分类,名词(11个):工人、作家、 纸张、道德、法律 、以上、以前、以东、里头、外头、中间 动词(12个):开始、停止、 发展、生长、死亡、 开来、过来、 能、能够、会、 应当、应该 形容词(13个):长、短、大、小、粗、细、 快、慢、生动、熟练、 老实、鲁莽、大方 数词(6个):两、 十、 千 、 半 、 零 、 第一 量词(3个)斤、 平方、 吨 代词(9个):你 、我、 他、这、 那、 这儿、谁

6、 、 什么、 哪,虚词,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1表示程度:很、非常、十分、格外;2表示范围:都、只、仅仅、 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立刻、马上、终于 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 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语法功能:1、修饰动、形,不修饰名词。2、都能作状语。,(2)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表时间:从、在于、趁、随着;表处所、方向的:从、自、往、在、于、由;表方式、方法的:按、 凭、用、靠;表原因

7、、目的的:因、由于、为;表对象、关联的:对、替、给、让、被;表比较的:比、与;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语法功能:介词不单用,只能与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主要作状语。,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凭、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怎么区别?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 明天我在家。 他在看书。

8、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如: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 别拿我开玩笑。 他手里拿着一本书。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我比你高一点儿。 我们比比。,介词与动词的区别,依次写明句子中词的词性:,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中国石拱桥),句子成分分析,、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中国人民志气高。 我爱我的祖国。 (3)中国 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

9、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4)什么书他都看。,、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什么叫信息? 门口围观一群看热闹的。 (3)我爱你。,、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修饰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三杯美酒敬亲人。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 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

10、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他已经走了。咱们在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 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副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谓语中心语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 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他写的字比原来好得多。 他生于年。 他坐在桌子旁。,划分句子的口诀:,

11、口诀一: 句子成分要划对, 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 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 宾语只受谓支配。 口诀二: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如何划分句子成分?,第一步可先从中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以及宾语部分;,第二步分析有沒有定语、状语、补语等各种成分。,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現得比较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我家的猫最怕陌生人。,(我家的)猫 最怕陌生人。,祖父正在找五十年前的照片。,祖父 正在找(五十年前)的照片。,划分句子成分: 1、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2、总理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3、船长已经不耐

12、烦我父亲的那番话。 4、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 5、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 6、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7、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1、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2、总理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总理那高大的)形象总是浮现。,3、船长已经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话。 4、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船长已经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话。,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5、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 6、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7、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