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样稿

上传人:细*** 文档编号:596471 上传时间:2017-04-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调查报告样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调查报告样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调查报告样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调查报告样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调查报告样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调查报告样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调查报告样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调查报告样稿:社会老龄化调查报告据调查资料显示,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将迈向老年化,中国目前 60 岁以上的人口只有 1.6 亿,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 1.1 亿。但是今后,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会增加为 4 亿,65 岁以上的会增加为3.3 亿。4 亿老无所养的老人威胁社会稳定。中国目前是 9 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 1 个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且只有城市 4000 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养老金缺口仍很大。过了 30年中国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为 3:1,2050 年中国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为 2:1。中国即将爆发人口危机目前中国很强大是因为中国 15 岁到 64 岁的劳动力很充足,这是国家最核心的

2、基础。但中国的人口将会急剧老化,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面临衰退的问题。未来对美国构成竞争的是印度不是中国。美国人的结构是稳态的人口结构,印度也是。这种人口结构才是可持续发展民族。而中国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若不鼓励生育 中国人口将快速萎缩中国在 1950 年占全球人口的 22%,到 80 年也是22%。这三十年中国人口与全球是同步的。以前不孕率很低,现在有 10%15%的没有生育能力了,有一些丁克、单身,大部分人只愿意生一个,人口当然会减少。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口从 50 年的 5.5亿增加到 80 年的 10 亿到现在的 13 亿?就是因为以前死亡率高、寿命短,预期寿命只有 35 岁。死亡率降低后,

3、到 1980 年预期寿命是68 岁,现在已经是 73 岁了。假如 20 年后,中国仅仅是停止了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的话,今后中国妇女也跟现在的台湾、韩国一样,一个妇女生 1.1 孩子,那么每年只出生 600 多万孩子,每年死亡两三千万,意味着中国在未来长达 40 年的时间内,每年将减少一千多万人口。国家从 5 亿增加到 13 亿人口是几十年间每年增加了一千多万人口。若以后每年减少一千万,人口将很快萎缩。上海老龄化情况上海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生育率却最低。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 7%左右,而上海这一数据是 19.58%,这意味着,5 个上海人中就有 1 个

4、老人;而这一比重仍有上升趋势。而上海老年人群的主要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且发展速度快;“ 未富先老 ”,老年人尤其是退休早、高龄老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日常需照顾、护理的老人多 ;老人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纯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上海的生育率却最低。上海户籍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多年来明显小于 1,甚至低于日本东京。少子化(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发展速度更快。目前全市 80 岁以上的老人已达 37.62 万,预计到 2025 年,上海65 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峰值 400 万,约占总人口的 29%,即社会上每 100 个人中有 30 位 65 岁以

5、上老年人,其中 10 位是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的特殊性,将使上海成为全球罕见的老龄型人口城市。中国经济周刊同时从上海老龄委了解到,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高于新建城区和郊县,2005 年末,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区县分别是静安区(22.89%)、卢湾区(22.43%)、崇明县(21.57%)。不过,新建城区和郊县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幅最大,排在首位的是奉贤区(+0.78 个百分点)、金山区(+0.61 个百分点)和崇明县(+0.51 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上海市市中心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郊县。2005 年末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6、最高的三个区分别是黄浦区(21.77%) 、静安区(21.40%) 和卢湾区(21.36%) 。全市有18 个区县老年人口高龄化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增幅最大的前 3 个区县分别是黄浦区(+1.30 个百分点)、闸北区(+1.24 个百分点)和卢湾区(+1.21 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原因 在古代人文历史上,200 年之前人口从来没有超过 10 亿,中国人一直在 1000 万到 6000 万之间活动,人类历史在200 年之前,人口也从来没有超过 10 亿.为什么?因为有一个内在的规律,当时由于战争、饥荒、自然灾害、传染病、猛兽,所以人的寿命很短,平均只有 20 多岁,人口很难增加。最近两三百年人口确

7、实在暴涨,是什么原因导致暴涨?1.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7 个,出生率最高的年份超过 40,这些婴儿在 60 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2.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 35 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 10 多年间提高到近 60 岁,每年增加 1 岁多。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 200左右急剧下降至两位数,这就使得 50 至 60 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

8、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3.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缩减了总人口。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庞大、分布不均、素质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因此,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放在解决各种人口问题的首要位置,是符合国情的选择,是一种客观要求。但控制人口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会提高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而上海是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典范。一些人口学家认为,计划生育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出生的小孩少了,导致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因而加速了老龄化速度。经济发展了,医疗条件改善了,能有效降低老年人死亡率,并延长寿命,这使得老年人的规模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

9、断加大。上世纪70 年代初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孩子到 2030 年才满 60岁,到 2035 年才满 65 岁。老龄化是过去的高生育水平、寿命提高以及近 30 年来生育率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另方面看,现在“丁克 ”家族不断涌现,上海多数年轻夫妻都以事业为重,不愿意打破二人世界。所以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再加上大多家庭都有宠物为伴,也降低了年轻人们对于生育的渴望。解决老龄化方法政策调整应对中国危机如果上海的社会老龄化问题解决不好,全国则可能都很难;上海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实践和探索,可以为全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示范模本。解决养老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寻找解决问题

10、的对策刻不容缓。一是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 的养老保障模式,并以此作为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二是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财政补贴,还可发行养老保障债券,增加福利彩票收益中用于养老事业的比例等。对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老人,要根据本地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完善老年人的救灾救济和紧急救助机制,对发生特殊情况的老人及时给予救助;三是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上海老年产业发展与上海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不相适应,也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

11、相适应。因此,应对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在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四是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的执法力度。按照上海市建委颁布的上海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的规定,开发居住区必需同时建设一定面积的养老机构和老年服务设施。但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落实不够,需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五是适当考虑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 50 年代制定的。目前男的是 60 岁,女的是 55 岁,如果将退休年龄上浮 5 岁,将使上海市养老压力大大缓解,但是,这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社会调查报告样稿: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寒假期间,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

12、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 ,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

13、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 XX 年起在全国部分县( 市)试点,预计到 2010 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 30 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 10 元,乡镇财政补助 5 元,农民筹资 15 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 XX0 元。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经过二十

14、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 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 2%。就这仅有的 2%的医疗资源,其 80%都集中在城市。从 1998年到 XX 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 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 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 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广大的农村,社会

15、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 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 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 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 (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

16、了所有城市人口和 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 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36 岁提高到了 68 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 ”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 “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三, 历史弊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 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 300500 万。农村的贫困户中 70%是因病导致的。自 1985 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 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