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上传人:细*** 文档编号:596272 上传时间:2017-04-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扶贫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化扶贫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化扶贫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化扶贫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化扶贫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扶贫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扶贫调研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扶贫调研报告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201413 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 3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0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 1.12 万人,建卡贫困户 195 户 604 人)。截止 2013 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 47.3 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 25.8 公里。耕地面积 8796.9 亩,其中撂荒土地 787 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二、贫困户贫困

2、成因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 3 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3、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

4、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三、思路和建议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

5、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

6、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 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

7、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文化扶贫调研报告中央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重大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心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对于推进昌吉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 年昌吉州紧紧抓住中央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的机遇,适时出台了关于

8、帮扶木垒县及 23 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召开动员大会,吹响了帮扶木垒县及 23 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加快发展集结号。全州共安排 122 个单位开展帮扶,其中,安排到木垒县帮扶部门 89 个(州直单位 75 个、州直学校 11所、医院 3 家),帮扶木垒县 60 个村、11 所学校、3 家医院;安排到奇台县 15 个单位帮扶 15 个村,吉木萨尔县 7 个单位帮扶 7 个村,阜康市 5 个单位帮扶 5 个村,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各 2 个单位 2 个村;安排昌吉市帮扶木垒县大石头乡、博斯坦乡,阜康市帮扶白杨河乡、乌孜别克族乡,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帮扶雀仁乡,玛纳斯

9、县、呼图壁县以技术、智力帮扶为主帮扶,其中玛纳斯县侧重帮扶雀仁乡;安排 37 家企业帮扶木垒县 12 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2 年州级财政安排 4000 万元帮扶资金,其中木垒县 3000 万元、其他县市 11 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1000 万元;各帮扶单位帮助引进项目 183 个,到位资金 6631 万元。2012 年昌吉州实现减贫人口 931 户 3230 人,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木垒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 7948 元,增长 1228 元;23 个重点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230 元,增长 1557 元,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切实认识到:实现

10、“三化” ,工业要领先,农业是基础,文化科技是支撑。新一轮扶贫开发是实现“三农” 工作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一环,是抓住了昌吉州最薄弱、最滞后、最关键的环节。昌吉州扶贫开发的重点、难点在木垒县和23 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基础在村、重点在村、成败也在村。这些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成为目前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有的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有的基础设施欠账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有的群众工作薄弱,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创业发展意识淡泊;有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与纠纷,有不稳定的因素。它们的共同点是:村“两委 ”班子弱,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好,文化科技的支撑作用不

11、够,部分群众艰苦创业能力低,村民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是空壳,村貌依旧“脏乱差” ,各方面与先进村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些村虽然只是少数,人口比例也不大,但是若不采取有力措施,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势必影响全州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也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民生和富民工程,彻底改变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落后面貌。民生优先,应当把改善后进村的民生摆在最优先的位置;群众第一,要把做好后进村的群众工作放在首要;先进文化引领,要把先进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基层重要,改善后进村面貌,夯实执政基础更为紧迫,更为重要。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工作涉及面

12、广、情况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其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的紧迫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扶贫开发要从每一个村抓起,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宣传发动1、以现代文化武装广大农牧民头脑。扶贫先扶志,要激活内因,各地州、县市党政组织要认真安排开展对乡镇、村组基层干部和贫困地区广大村民群众的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扶贫开发教育。要以“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主题教育为载体,组织各级部门广大干部、基层干部村民群众,通过各种组织形式,采取多种有效方法,运用各种媒体,开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党委第八次党代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扶贫开

13、发工作会议精神、“新疆精神” 为主要内容的广泛、深入、扎实的宣传教育,大发动、大讨论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使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各级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落后状态和别人跨越发展的催人奋进的形势。再不奋起直追,我们将被落的更远; 我们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会改变。要清醒的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给我们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确定的奋斗目标,要抢抓机遇,借力发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增强感恩意识,后发赶超意识,艰苦创业意识;增强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满腔的热忱、前所未有的干劲投入到贫困村扶贫开发的攻坚战中去。2、

14、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入户面对面教育为主要方法,做好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发挥好主体作用。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涉及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挥好农牧民的主体作用是后发赶超的根本所在。县市、乡镇党政组织要全面布置,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扶贫开发思想发动工作。要抽调县乡机关干部组成的包村扶贫工作组,驻村与村干部一起,除开大会动员培训之外,采取一个干部包几户的方法入户开展面对面的思想宣传教育,同步开展跨越发展调查研究。宣教调研面要达到劳动力全覆盖,不漏一户一人。要坚决克服以往教育一户来一人开会,大水漫灌、蜻蜓点水的形式主义做法。要放下架子与村民促膝相谈、深入调研。要紧密结合全村情况采取

15、农牧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宣教、调研,一定要做到到户到人,入耳入脑入心,顶事管用。关键是要引导农牧民群众克服等靠要和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穷惯了、也能过得去的因循守旧的不良思想倾向,树立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迸发自我发展的活力,增强发展意识,产业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抓住机遇,满怀信心,投入到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实践中去。二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在扶贫开发中要始终把提高村民的素质,发挥其主体作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做,要坚持不懈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村民群众开展先进文化教育,党的农村惠农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6、新疆精神教育;讲法制、讲秩序,反暴力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要加强后进村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建好村文化室,使村上国旗飘起来,喇叭响起来,农网信息传起来,节目演起来,红歌唱起来,墙报办起来,体育活动搞起来,科技培训班办起来。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户,平安户,道德模范户,民族团结模范户,尊老爱幼先进户,各种生产经营能手的创先争优评比活动,以文化人塑造新型农民。三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切实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这是促进木垒县和 23 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中之重。要摸清搞准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主要信息,融入先进文化元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和转移打好基础,提高农牧民文化层次和水平。要统筹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训规划,围绕自治州率先实现“ 三化” 建设的重点领域,着力培养技术型、创业型农民工,切实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和长期就业能力。要依托准东发展,借助劳动力市场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着力打造“农牧民运输队” 、“女子打工队”、 “牧民建筑队”、“民族刺绣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