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规划纲要(2003-2020) 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规划纲要(2003-2020) 目录第一章 建构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条件与依据…………1一、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条件………………………2二、建设城市群规划依据……………………………………3三、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重要意义…………………3第二章 “三湖”生态城市群规划的目标及原则…………………4一、城市群规划目标…………………………………………4二、城市群规划原则…………………………………………5第三章“三湖”城市群的总体框架及空间布局结构……………6一、城市群总体框架…………………………………………7二、城市群“点、线、湖”空间布局结构…………………8第四章“三湖”生态城市群的城市定位…………………………9一、“三湖”生态城市群的城市定位…………………………9二、“三湖”生态城市群各城市的定位………………………9第五章“三湖”生态城市群的建设………………………………11 一、生态建设…………………………………………………11二、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3 三、城市及公共设施建设……………………………………16四、产业建设…………………………………………………17第六章 近期建设项目……………………………………………19一、建设项目…………………………………………………19二、规划实施的措施…………………………………………20附表一 ………………………………………………………22附表二 ………………………………………………………23附表三 ………………………………………………………24玉溪“三湖”指玉溪市域内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湖”城市群由红塔区、江川、澄江、通海组成。
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提出,是按照我省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构架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发展体系,使生态环境在建设发展中得到可持续保障;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形成强大的城市经济竞争力,从而使玉溪“三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脱颖而出,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原湖泊生态城市群,以实现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第一章 建构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的条件、依据及意义玉溪“三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文物考古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周围已有人类的生存从汉代开始设立俞元县(在今澄江、江川、红塔区等地)起,到明清以后,随着汉族移民逐渐增多及内地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推广,“三湖”地区逐渐成为云南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湖”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玉溪“三湖”地区,河湖纵横交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其中,抚仙湖面积 212 平方公里,蓄水量 189.3 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总蓄水量的64%);星云湖面积 34.71 平方公里,蓄水量 2 亿立方米;杞麓湖面积 37.26 平方公里,蓄水量 1.68 亿立方米独特的高原湖泊群,充沛的水量,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为玉溪建设具有高原水乡特色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湖”生态城市群的规划设想,正是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资源,发挥地方特色,使“三湖”城市群发展成为云南省四大城市之一一、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条件城市区位优势突出 “三湖”城市群北连省会昆明,南通思茅,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等交通干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化水平较高 2002 年末,红塔区、江川、澄江、通海城市建成区面积40.7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48.4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45.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8 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基础较好 2002 年“三湖”地区的 GDP 总量 222 亿元,占全市的81.3%;地方财政收入 19 亿元,占全市的 85.5%道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三湖”地区已建成昆玉高速公路、玉江、玉通、澄马、澄川、江通高等级公路及昆玉铁路红塔区、江川、澄江、通海之间交通快捷便利,该区域的交通皆在 1 小时车程以内城市的人流、物流畅达地理文化特色鲜明 “三湖”地区,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连片成群,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环境质量较好抚仙湖是国内最深的淡水湖,水质为二类三湖”地区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江川李家山古墓葬和被称为“匾山联海”的通海秀山等都在“三湖”城市群区域范围之中。
二、城市群规划依据截止到 2002 年底,我市一区八县均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调整工作,本次“三湖”城市群规划就是在原各县(区)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具体规划依据如下:1、《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昆曲玉楚滇中城市群规划》3、《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4、《昆曼公路(云南段)沿线工业布局城市发展研究报告》5、江川、澄江、通海县城市总体规划三、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重要意义为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玉溪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有着重要的意义: 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规划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有利于全面、系统的制定城市环境容量;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制定科学可行的保护治理措施通过“一湖三圈”的保护整治、区域退耕还林、流域治理,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水质及大气环境,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秀丽的自然景观,提高城市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及稳定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地域环境,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区域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玉溪市的人均 GDP、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在全省保持着领先地位,规划建设“三湖”城市群,将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挥作为昆曼公路沿线上重要的枢纽城市和面向东南亚、滇南、滇西南门户的核体城市功能作用。
使城市化得到快速推进 规划建设“三湖”城市群,有利于早日实现玉溪大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推动全省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充分发挥玉溪市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使社会文明进步得到体现 规划建设“三湖”城市群,将更好的弘扬玉溪“三湖”地区的历史文化,体现其作为古滇、青铜文化以及高原湖泊城市的鲜明特色使城乡建设得到一体化发展 规划建设“三湖”城市群,有利于市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全市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 第二章 “三湖”生态城市群规划的目标及原则一、城市群规划目标 按照“烟草兴市、生态立市、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通过“三湖”城市群规划建设,全方位提升玉溪市的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使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的提高及协调发展,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山川秀美,最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城市至 2020 年,“三湖”生态城市群将达到如下目标:生态目标 通过退耕还林、建设生态园、森林公园;严格控制污染源等措施,实现“三湖”生态城市群“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创建国家生态模范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 330 天。
——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 100%;抚仙湖水质保持一类标准;星云湖、杞麓湖力争达到三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 5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11m2 以上经济目标 健全并完善城市群市场经济体系,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超常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 8%以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0000 元左右——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4000 元左右社会目标 通过增加社会就业发展机会,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事业,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内——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3 岁二、城市群规划原则生态效益原则 玉溪“三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三湖”城市群的发展必须注重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有利于促进“三湖”城市群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社会效益原则 “三湖”城市群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实现居民最大限度的精神和物质满足,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特色原则 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发展“两烟”及配套产业、矿冶业、抚仙湖为重点的康体、文化旅游业优势产业,形成产业支撑城市,建设具有特色产业的城市群;通过古滇文化、三乡文化、古生物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建设具有特色历史文化的城市群;围绕“三湖”的保护整治和开发,建设具有“一流水质、一流生态、一流旅游”的特色城市群 第三章 “三湖”生态城市群总体框架及空间布局结构玉溪市辖一区(红塔区)八县(江川、澄江、通海、峨山、华宁、新平、元江、易门),市域总面积 15285 平方公里2002 年市域总人口 205.39 万人,市域城市人口 76.3 万人,城市化水平 37%;至 2020 年,规划市域总人口规模254 万人,规划市域城市人口规模 145 万人,城市化水平 57% 为更好促进区域的开发建设,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及运行效率,避免各自为政、小规模开发建设的不良局面本次规划以发展条件优越的“三湖”地区为主,并加强元江镍矿、热区资源,峨山矿冶、易门建筑建材业,新平民族风情及原始森林公园,华宁高效生态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建设实现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全面带动玉溪市的发展一、城市群总体框架“三湖”城市群由“三湖四区”组成,形成一个中心城市(红塔区)及三个次中心城市(江川、澄江、通海)的总体框架。
区域总面积 3348 平方公里,2002 年区域总人口 106.7 万人,区域城市人口 48.69 万人,城市化水平45.6%,城市用地规模 40.7 平方公里至 2020 年,规划区域总人口规模 155.3 万人,规划区域城市人口规模101 万人,城市化水平 65%,规划城市用地规模 104.5 平方公里红塔区 城市化水平达到 80%,规划城市人口规模 51 万人,规划城市用地规模 49.5 平方公里江川 城市化水平达到 54%,规划城市人口规模 18 万人,规划城市用地规模 19.8 平方公里澄江 城市化水平达到 55%,规划城市人口规模 12 万人,规划城市用地规模 13.2 平方公里通海 城市化水平达到 55%,规划城市人口规模 20 万人,规划城市用地规模 22 平方公里三湖”生态城市群规模一览表用地规模(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规模(万人) 城市化水平(%)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红塔区 22 49.5 24.76 51 63.8 80江 川 5.8 19.8 9.09 18 34.7 54澄 江 5.4 13.2 5.08 12 33.5 55通 海 7.5 22 9.76 20 36.8 55合 计 40.7 104.5 48.69 101 45.6 65二、城市群“湖、线、点”空间布局结构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本次规划提出“三湖”生态城市群“湖、线、点”的空间布局。
通过城市群区域湖泊、河流的保护整治,山体的退耕还林,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森林环抱,湖光、山色、城市相映衬”的具有山水田园风光特色城市群;通过湖、线、点的规划建设,不断优化“三湖”生态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整合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及基础设施最佳的空间组合,发挥更大的整体效益湖(“三湖”及周边区域) “三湖”之间距离较近,交通便捷,经济联系紧密,已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三湖”生态城市群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的经济结构及生态环境,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建设一个有利于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