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494110 上传时间:2018-11-0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7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_咳嗽(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咳嗽,【概说】 一、概念: 咳嗽 : 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病证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医宗金鉴.杂证心法要诀:“有声曰咳有痰嗽,声痰俱有咳嗽名”的记载。,二、沿革 (一)内经有专篇论述 病位在肺: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肺为咳”。 成因:素问.咳论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分类:素问.咳论根据咳的不同表现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即: 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咳。,(二)隋巢元方诸

2、病源候论将咳嗽分为十种 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 (三)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四)清叶桂系统阐明了咳嗽的治疗原则 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火者,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有刚亢之感,木叩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凛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

3、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气元精。”,三、讨论范围 (一)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扩,慢性咽炎等。 (二)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可与本节互参。 (三)久咳致喘者,多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的证候,当参阅喘证、痰饮等篇。,【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多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

4、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诚如医学心悟所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

5、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 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 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医学三字经咳嗽篇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

6、,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如木火刑金。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 肾与肺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二)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但可发生演变转化。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痰邪壅阻肺气,则发为咳嗽。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郁久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三)内伤咳嗽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他脏有病而及于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炼液为痰,灼

7、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

8、耗,由实转虚。,(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心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咳嗽病因病机示意图 寒 外感 热

9、肺 冲击声门 暴咳 燥 情志肝火 火(热) 阴虚 酒食脾湿 饮(寒) 阳虚 气虚 久病、体虚,肺脾两虚 肺肾两虚,兼夹,迁延反复,内伤,肺卫不强 (口鼻皮毛),肺气上逆 祛邪外达,久 咳,迁延不愈,气不布津,上干,痰,犯,【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它兼证。 二、病证鉴别 1、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2、咯痰特点的鉴别:包括咯痰色、质、量、味等 3、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

10、特点。,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 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 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 一般均属邪实,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 内伤咳嗽 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咳嗽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注意分清标本主次缓急。,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咳嗽的治疗,

11、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三、证治分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和剂局方方:由麻黄、杏仁、甘草组成)合止嗽散加减(医学心悟方:由桔梗、前胡、荆芥、紫菀、陈皮、甘草、百部组成。)加减。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止嗽散方歌:止嗽散用桔梗前,荆菀

12、陈草百部联,一般痰嗽能通用,隨症加减效更全。,(5)常用药: 麻黄宣肺散寒; 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6)加减: 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 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 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2、风热犯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

13、,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粘,咽干,微有身热者。 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甚阳明入母膏。,(5)常用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 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6)加减: 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 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锦灯笼)、赤芍清热利咽。 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

14、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桑杏汤方歌:桑杏沙贝栀豉梨,燥邪初感此方宜。,(5)常用药: 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 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 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15、生津润燥。,(6)加减: 津伤较甚,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 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 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外感咳嗽证治简表,(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 兼

16、症: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舌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2)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3)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4)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5)常用药: 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 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6)加减: 咳逆气急,痰多胸闷,加白前、苏子、莱菔子化痰降气。 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怯寒背冷,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