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9492420 上传时间:2018-11-08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1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第十一章全面依法治国(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依法治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灋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灋,獬豸(解廌 xie zhi) “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后汉书,不务德而务法,以法为本。 韩非子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严复,李大钊,胡适,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法治精神。法治主义是今日救时惟一之主义。 梁启超,中国人对于现代法治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纪元,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 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邓小平,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

3、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大报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宪法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法治中国

4、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工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优化司法权配置,健全分工负责、互相

5、配合、互相制约机制。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五大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

6、体建设 法治工作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目 录,中国法治发展道路的特点 影响当前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因素 围绕重点环节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一、中国法治发展道路的特点,中国是不能仅仅用西方术语的转移来理解的。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灵。它的政治必须从它内部的发生和发展去理解。 美费正清,(一)后发型法治,先(内)发型的法治发展 西方国家法治化大都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相伴随

7、的一个自然、缓慢演进的过程:动力的内源性、过程的进化性和时间的漫长性。 后(外)发型的法治发展 中国法治化道路最初动因并不源于中国社会内部,而是源于深刻的生存危机和外部压力。(日本) 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仍被作为经济赶超目标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对外部挑战和压力的一种积极回应。,古中国,古希腊,中国自古就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代议民主论,分权制衡说,【现代民主法治】,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现代民主法治的历史,1688英国光

8、荣革命;1789法国大革命;1775美国独立战争 一切国家权力的运行必须完全置于国民的同意和监督之下。,政治国家,公民社会,(政府权力),(公民权利),法治,(宪法和法律), 立法民主、有限政府、程序正义、司法独立。 新德里世界法治宣言(1959) 人民参与立法;政府依法办事;司法公正审判 法律规则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法外特权,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法治的悖离,乡土社会 (人)情 (天)理 (国)法,中国古代 为什么不讲民主法治?,我国传统社会主要由村庄组成。农民以血缘为联系纽带作村落聚居,家族组成一个(同姓)村落。人们相互间最重视亲情联系。解决内部冲突的基本原则是“和为贵”。,乡土社会

9、的生活富于地方性。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中法律无从产生,人们从熟悉那里获得信任。,费孝通乡土中国,法经 秦律 九章律 唐律疏议 宋刑统 大元通制 大明律 大清律,中国传统社会:有法而无法治,中国古代法制,中国的法治进化史正是从“法制”到“法治”的历史。,“官法”“王法”长期是国人对法律的定义,以官法治之;以官法绳之 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言出法随) 法家“垂法而治”是形式上的“法治”,实质“人治” 重人治轻法治 帝王崇拜、权(官)大于法 特权思想:法外之权, 法的根本职能在于管束下民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管子

10、法法,我可以断言假使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机、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 梁漱溟,历史转折与西法东渐,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制(慈禧),清中期,世界GDP13;1820GDP是英7倍,占世界GDP总量30%;1860年,超过英法总和,世界第一。1894年,GDP是日本的5倍。,清末修律(19021910) 大清新刑律 大清民律草案 大清商律草案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法院编制法,中西法律文化的冰人沈家本,“不讲变法则将坐以待毙”,(二)政

11、党领导型法治,“党建国家”(先有党再有国) 在中国这样一个现代法治资源匮乏、又有着强烈法治要求的国家,选择政府推进型(政党领导型)法治道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 法治建设与国内政治紧密联系。法治建设相对于政治来说具有从属性。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起伏、进退。 政府既是依法治国的客体,又是推动依法治国的主体。这种双重角色常常使得法治建设常处于两难境地。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和保证政府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二者之间难以兼顾。,依法执政条件下的执政党角色,人大 (领导立法),政府 (保证执法),两高 (带头守法),法治与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

12、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协调,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

13、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立法法,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三)立法先行型法治,在法制基础相当贫乏的条件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立法、解决有法可依。,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很多法律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恐怕再有三十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4、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历程,19781982(法治建设的恢复与重建)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大规模立法;恢复检察院、司法部;依法公开审判与律师辩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标志着新时期立法工作的恢复:刑法、刑诉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等7部法律 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工作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历程,19821992 法治建设在探索中调整发展 82宪法(12月4日) 87年民法通则;88年宪法修正案;89年行政诉讼

15、法 私营经济 ;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买卖 19922002 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1994八届人大开始制定五年立法规划 1993: 宪法修正案:计划经济修改为市场经济 199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五大) “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9:宪法修正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022010:法治建设在新历史起点全面发展 十六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 2004:修宪 中国25年来经济改革的里程碑 2007: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8: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

16、增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等7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的历程,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部委及直属机构,法律(243),行政法规(737),部门规章(2850),宪法,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 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 经济特区,地方性法规(9347) (含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在内) 地方性规章(9000),2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凸显法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十八届四中全会,二、影响当前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因素,天下之事,不难于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