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

上传人:志** 文档编号:59443707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等u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别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问题和委托代理问题做出了以下问题分析,请老师过目:一、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必要性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之所以必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制度的实行。在公司制度下,企业的财产关系由“两权合一”转化为“两权分离”,即所有者拥有对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而经营者拥有对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在两权分离条件下,必需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的原因如下: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1)委托人(所有者)的利益目标是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最大化,最终表现为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2)代理人(经营者)的利益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经营者的自身效用是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一个函数。由于其货币收入要由

2、董事会根据其经营业绩来决定,以至于经营者为谋取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便转向非货币收入,如追求奢侈的办公条件、气派的业务旅行、公款吃喝等。凡此种种通常都必须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控制不对称。代理人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经营信息,而委托人则不能。3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任和风险不对等。资产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承担最终的责任,而代理人承担的责任仅以损失自身的名声和职位为限。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健(一)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二)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保证。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一、经理人员激励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1经理人员

3、的收入构成不合理。经理人员的收入构成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名义收入偏低,而灰色收入很高,如公费吃喝玩乐、公费出国、公费游山玩水、公费购买豪华汽车、公费购买高级住宅等。2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具有短期性。激励的短期性主有表现为激励局限于在岗期间,以至于经营者在离职前通过各种途径“最后捞一把”以增加自己灰色收入甚至不合法收入。对经营者激励的短期性,是产生“59岁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3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手段错位。激励手段错位一方面表现为由经济手段错位为行政手段(即追求政治升迁,重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另一方面表现为长期手段错位为短期手段。如通常采用的激励手段是年薪制,其标准只与企业短期经营状况有关。因此,

4、作为经济人,企业经营者会在实际上寻求自身年薪收入的最大化。二、经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成广义的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两个方面。狭义的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仅指经营者的报酬激励机制。将经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收益挂钩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构成应是复合而不是单一的。经理人员的报酬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工资:一般是固定的,它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收入,对经理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保险作用,但是,它的“旱涝保收”性质不利于激励经理的积极性。2津贴或奖金:与当年的企业绩效挂钩,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但它容易导致经理的短期行为,并且也不能准确反映经理的努力程度和真实贡献。3在职消费:与经理的职

5、位直接挂钩,也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但它同样容易导致经理的短期行为。4期股期权:能准确地反映真实业绩,它把经理的报酬与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联系在一起,因而最具有刺激作用,但是对经理来说,期股期权有较大的风险。三、经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1报酬与绩效挂钩,投资者与经营者二者利益兼顾,以效率优先为主的原则。2固定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以风险收入为主的原则。把经营者的报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固定收入,其数量以能维持其个人与家庭生活为宜;另一部分作为风险收入,则要完全同经营绩效挂钩,使其承担风险,起到激励作用。3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相结合,以激励长期业绩为主的原则。4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物质激励

6、为主的原则。四、期股期权激励是对经理人员激励期股期权激励的含义1期股激励:激励对象以一定的优惠价格获取或免费获取一定数量本企业的股份,并延期兑现的一种激励方式。期股激励适用于未上市的企业。2期权激励:公司通过给予激励对象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个固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并在其认为合理的价位上抛出的权力的一种激励方式。期权激励适用于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是一种买入期权,其持有人可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以合同规定的价格(行权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依期权计划购买股份的过程称为行权。股票期权为获受人所私有,不得转让,除非通过遗嘱转让给继承人,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出售、交换、记帐、抵押、偿

7、还债务或以利息支付给与期权有关或无关的第三方。另外,期权股份属于公司股本的组成部分,但与一般普通的期权股份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流通性的限制上,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持有的期权股份具有严格的流通限制,以保证其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结为一体。可见这是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期股期权激励的特点1期股期权激励的长期性。期股期权激励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原因在于它首先是一种事后激励制度,一般的期股期权具有3至10年的期限。就期股而言,持股者所持期股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到期时企业每股净资产的水平,因为非上市公司股票没有市场价格(参见P181第三行);就期权来说,如果公司未来的股票市价低于期权的“施权价”,则期权毫无价值可

8、言,只有股票市价高于“施权价”期权才能体现其价值,而且股票市价越高,期权持有者的获利也就越多。2期股期权激励的有效性。这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它涉及的金额巨大。3期股期权激励对象的有限性。期股期权激励的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企业的中上管理层。把激励的对象集中在企业的中上管理层,不仅有助于“降低道德风险”,而且还由于他们的管理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4期股期权激励奖罚分明,降低了平庸者混水摸鱼的可能性。实施期股期权激励的主要难点与对策1逐步构筑有利于实施期股期权激励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关于实施期股期权激励的规定,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又与这一制度创新存在冲突之处。2加快企业经

9、理队伍的建设,培育和发展经理市场。3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评体系。考核经营者业绩的标准主要是两个:一是绝对标准,包括经营者任期内每股净资产的增值额,以及每股盈利的增长额或任期内股东回报的增长额;二是相对标准,即与同行业内规模大体相近的企业相比,企业净资产或股票市值的平均上升水平。4、不断探索期股期权激励的范围。经营者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经营者努力工作,取得最大经营绩效的欲望。而约束机制则有助于防止经营者为谋取私利而损害公司和所有者利益的不良行为。二者相辅相承,共同促使经营者尽心尽力地实现委托人的目标,即实现资本增值和资本利益最大化。一、产品市场的约束产品市场是个显示屏,能够显示经营者的

10、绩效和经营能力。股东可以通过公司产品的价格、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等指标去判断经营者履行职责的状况。二、资本市场的约束资本市场可以对经营者的绩效和经营能力作出评价。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筹资属于直接融资。因而,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体现在:1债券市场的约束。通过债券筹资,企业经营者必须谨慎经营。因其面临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甚至企业破产的风险。一旦出现严重后果,将给经营者声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2股票市场的约束。在健全的股票市场上,股东通过资本市场的间接制约与监督,即通过“用脚投票”,来对经营者进行惩罚和表示不满。如因经营不善而引起股价下跌,必然招致董事会采取更换经营者的措施。如股价下跌

11、招致敌意收购,则董事和总经理通常会被撤换。这不能不对经营者起到鞭策和约束作用。3主银行制度的约束。主银行制度是日本采用的一种约束机制,其价值在于:不通过股票市场,而是通过主银行的金融控制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主银行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审查和监督,实现企业情报的生产;主银行根据生产的企业情报,对借款企业提供经营指导;主银行在借款企业陷入财务困难时,及时提供救济融资,维持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三、经理市场的约束经理市场最终决定企业经营者的进入或退出。(一)经理市场的约束经理市场是一种变所有者外在监督为经营者自我约束,把所有者的意志内化为经营者意志的制度。来自经理市场的约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对经理人员的

12、最强的行为约束,因为每位经理人员面对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不可能不形成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经理市场之所以能够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主要在于:1经理市场的选择机制构成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无形监督。2经理市场合约的长期性使经营者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在破产的情况下,经理市场的约束表现最为明显。虽然企业破产的财产损失最终由股东承担,但破产公司原有的经理班子的职业声誉会因此而一落千丈,他们的职业生涯可能由此而断送。(二)培育和规范经理市场1建立有关经理市场法规条例,确定经理人才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程序。2人力资源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要对进入经理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建立全面的、真实的、连续的和公开的业绩

13、档案记录。3推进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四、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派遣稽查员来对经营者进行约束。稽查员的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帐对企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主要领导的经营业绩等进行监督,对侵犯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监督。五、监事会公司内部的监督在我国,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独立行使监督权。2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监事会实施监控提供保障,从而为监事会的监控行为提供法定有效的标准和依据。3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股东代表与职工代表大会选举的职工代表构成。风险企业面临的委托代理问题风险投资是一种向新兴

14、的、迅速发展并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提供股权投资以获取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正如我国其它类型的企业一样,在风险资本运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明显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对高科技企业的治理结构及其治理机制安排产生影响。这一问题需要得到科学、有效地研究与解决。本文结合公司工作实践和相关研究,从风险投资的对象风险企业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探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个世纪初以来,随着资本的集中、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公司业务日趋复杂,股东也随之增加并日趋分散,股东直接参与管理的可能性也日益缩小。于是,公司中逐渐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15、的倾向,委托代理问题也就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经营者的行为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由于存在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授权行为,形成了委托人(所有者)与代理人(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对于委托人而言,代理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形成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其后果主要有两种,一是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在交易前,信息居于劣势的交易方不能正确选择高质量的交易对方,发生类视“劣者驱逐良者”的现象;二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即在交易发生后,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而故意采取有利于自己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后者一般是委托代理理论所研究的内容,又称为“代理风险”(agency hazard)。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是根据要素的边际收益确定的。在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涉及到代理人行为的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二是代理人承担的风险。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常常并不一致。如果代理人通过自身努力,委托人会获得相应收益。但是,代理人并不能获得全部收益,因此会影响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对风险的态度,这就为委托代理行为的产生准备了前提。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掌握有更多关于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内部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企业所有者并不能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