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435480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件:第15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 两种电荷,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分析,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同时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学情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

2、,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电子、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重点难点,重点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 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光学和热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

3、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多媒体展示:“怒发冲冠”、“女孩头发竖起来”。 师: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教学过程,二、新课教学 电荷 1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用经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等,靠近碎纸片、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生: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能吸引碎纸片等轻小物体。 师: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具有了

4、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师: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呢? 生: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教学过程,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感应起电。,教学过程,3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

5、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教学过程,(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1)人们认识到

6、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教学过程,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师:用什么仪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生:验电器。 出示验电器实物,介绍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师:为什么用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或带电的多少呢? 学生分组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是否张开,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

7、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教学过程,5电荷量。 师: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师: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 原子的结构 电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了解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概念。 教师介绍:原子结

8、构认识历史。 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原子对外不显带电性质: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教学过程,1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师生共同总结: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师: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师: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导体吗? 生: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酸、碱、

9、盐的水溶液等。 师: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师:能列举一些常见的绝缘体吗? 生: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教学过程,教师拓展: 1导体导电的实质:导体中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 2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负电荷)的转移。注意:摩擦起电现象中,转移的只能是带负电的电子。 思考: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2比较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过程,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

10、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荷量的概念和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23页课内精练,教学板书,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 5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要反复强调才能使学生掌握。对于一些知识要先从感性认识,过一段时间再从理论上进行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想办法用同等的实验加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