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菌痢(余)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9429965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菌痢(余)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伤寒菌痢(余)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伤寒菌痢(余)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伤寒菌痢(余)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伤寒菌痢(余)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菌痢(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菌痢(余)(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伤寒,(typhoid fever),概念:伤寒杆菌(经消化道)引起的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增生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概述,一、病原及传染途径 致病菌: 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 G(-),有鞭 毛及运动力,无假膜,胆汁培养易生 长。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 辅助诊断 菌体裂解内毒素致病.,传染源:伤寒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苍蝇可作为传播媒介。 年龄:儿童及青壮年多发。 季节:夏秋两季多发。,(一)病原及传染途径,(二)病变 基本病变: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LN、肝、脾、骨髓)的 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具 有诊断意义的

2、伤寒细胞 及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 吞噬有病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坏死细胞、碎屑的MC. 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二)病变,伤寒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坏死细胞屑,尤以吞噬红细胞的作用最为明显。,由伤寒细胞聚集形成的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又称伤寒小结。,伤寒细胞及伤寒肉芽肿,1. 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病变最为明显。,(二)病变,典型病变分四期,每期约一周,(1)髓样肿胀期(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圆形或椭圆形,色灰红、质软,集合淋巴小结表面隆起似脑回,(2)坏死期(第2周) ,肿胀淋巴组织的 中心及其表面的 肠粘膜坏死。,(3)溃疡期

3、(第三周) 坏死组织逐渐脱落溃疡, 边缘隆起、底不平,椭圆形, 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 深穿孔、出血。,肠结核溃疡,(4)愈合期(第4周),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边缘上皮再生覆盖使溃疡愈合。,其他病变总结,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心肌纤维水肿、坏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皮肤出现玫瑰疹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发生凝固性坏死(蜡样变性),(三)结局和并发症,并发症: 1. 肠出血出血性休克 2. 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3. 支气管肺炎等,如无并发症,约45周即可痊愈 抗生素的应用,使病程缩短,症状减轻,但复发率有所增加 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是本病的并发症。,三、结局和并发症,第三节 细菌性痢

4、疾,(Bacillary Dysentery),概念:痢疾杆菌(经消化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以结肠假膜性炎为特征。,概述,病菌入胃,胃酸杀灭,残存菌进入肠道,释放内毒素,释放外毒素,水样腹泻,肠溃疡,毒血症,(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 和直肠为主。,(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早期呈急性浆液或粘液性卡他性炎 假膜性肠炎溃疡(“地图形”) 愈合(浅表疤痕,不引起肠狭窄)。,肉眼观,位于粘膜皱襞顶部,呈糠皮样,也可融合成片,一般呈灰白色,如出血严重或被胆汁浸染则可呈暗红或灰绿色.,镜下观,假膜,临床表现,肠道症状:阵发

5、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粘液或粘液脓血便.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血白细胞增多等. 结局:病程12周,大多痊愈,并发症少见.,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2月 肠道病变此起彼伏,新旧并存,慢性溃疡及息肉形成. 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肠腔狭窄.,慢性菌痢大体观,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 粘液便或少量脓血,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 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无明显肠道病变. 临床上无明显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常有高热、惊厥、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伤寒 菌痢 病因 传染途径 发病季节 病变部位 主要病变 临床表现 结局,伤寒杆菌 消化道 冬春季 回肠末端淋巴小结 增生性炎 肠道及其他病变 多数治愈,并发症,痢疾杆菌 消化道 夏秋季 乙状结肠和直肠 假膜炎 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 多数痊愈,少慢性,伤寒与细菌性痢疾的特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