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59426790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一轮复习中国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为工业化奠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正确探索:八字方针(1960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

2、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原因、措施、经济恢复的成果、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形成农民土地所有制。至此,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3)1950-1952年,工商业实行“合理调整”的政策(调整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而其使民

3、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 容:一化三改(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

4、并举,3、一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成就、意义),“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1)原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 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力量。 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加快工业化速度的需要),(2)特点 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渐进性和长期性。 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5、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特点:集中在东北 原因:东北矿产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是老工业基地; 背靠苏联易接受援助,4、三大改造(19531956年),农业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就: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内容:,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图一,图二,工业

6、化和三大改造的关系及实质 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失误原因是什么?,积极探索:

7、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 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失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 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 时间、地点:19

8、56年、北京 (2)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4)评价:,分析正确; 成功探索;未能坚持,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2、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 1958年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错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直接导致大跃进运动发生),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红线字: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

9、是七年,只需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2) “大跃进”,错误: 高指标、瞎指挥、放卫星、浮夸风。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夸大了个人主观能动性。 以钢为纲 、农业以粮为纲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错误:强调公社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相适应的规律。,“看,卫星田的稻子长得多么丰满,16岁的女孩坐在稻穗上,也掉不下来。”这是大跃进时期一张名为稻穗上的姑娘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

10、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丘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共产风,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这是河南建国人民公社的8名劳动力5个小时的劳动成果,仅1.042亩小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的变化过程,1949-1952,农民土地私有

11、制,1953-1956,1958-1978,1978-?,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分散劳动,集体劳动,分散劳动,大集体劳动,时间,土地政策,所有制,劳动方式,实质:“左倾”错误 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3、政策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成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内容:,调整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工作要求 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 充实薄弱环节,只要是农业

12、生产,特别是粮食产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直接损失5000亿元; 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 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 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 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文革”时期对经济的整顿:,措施: 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 实质:纠正“左倾”错误,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二、三、四” “一”是指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

13、设道路。 “二”是指探索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即处理国内矛盾和经济建设速度两个问题。 “三”指三大失误: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四”指四个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内容,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转折一:“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以邓

14、小平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了“四人帮”,但仍坚持“两个凡是”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领导核心和思想体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政策,对外开放,自我封闭,对外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民主集中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建设,阶级斗争,工作重心,拨乱反正,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组织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届三中

15、全会前,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大革命失败,由城市转到乡村,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由乡村转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前提: 内容: 目的: 目标: 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突破?(名师P142)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乡镇企业创办为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